解周易八卦与中华文字(二) 共十一篇
李道真
五、文字与周易
这一章中,我们将列举事例,与大家一起探讨周易八卦与中华文字的渊源与玄机:
八卦生周易
《周易·系辞上》说:“阴阳相生相克,八卦之间相激荡,使雷霆鼓动,风雨润泽。”[16]八卦是天地万物在更高层提炼出的八大象,八卦之间相激荡,即八种状态之间相互推演,便产生了各种运动变化,生出六十四象,包罗世间万事万物之理。
下面举例说明一下:
离卦☲ 与 震卦☳ 上下相叠,上离下震,就形成了噬嗑卦䷔,称为火雷噬嗑。噬嗑有咬合、咀嚼的意思。
八卦中每一卦都是一象,不具体指代某一事物,但里面包罗了万物,比六十四象内涵更大。比如离卦能代表火、太阳、电、光明、眼睛、夏天、南方、文明……因为包罗万物,所以不可能全部列举出来,但每次可以选取一个有代表性的事物或特性来表明这一卦象,去解读它。在这里,我们先挑选“电”来代表离卦,以“雷”代表震卦,来表明一种具体现象。
关于这一卦,周文王的卦辞说:噬嗑,亨,利用狱。
意思可解读为:噬嗑卦,顺利,有利于使用刑罚、整顿法令。
孔子的象辞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意思可解为:雷电交加,相互咬合;先王根据此卦象悟出严明刑罚、整顿法令的道理。
个人解读:取电代表离卦,取雷代表震卦。离卦与震卦上下相合,便形成了噬嗑卦之象,如同雷电交加。雷电交加的天象,代表上天在惩治人间罪恶、警示人类,以展现天道的威严。恶人在雷电交加的天象下,一般都会心惊胆颤,担心被天打雷劈。于是古圣先王效法天地自然,从这一象中悟到:应使用刑罚,惩治罪恶,并严明法令,恩威并举,以建立君王的威严,使恶人得到惩治,善良得到保护,以维护人间的正道……
另外《周易·系辞下》中说:“(神农氏)创立了市场交易制度,让天下百姓,聚集天下的货物,在每天中午相互交易,以物换物,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交换而退,大概就是效法了《噬嗑》卦的卦象。”[17]
个人再对此作一个解读:离卦之象包纳了电、火、光明、太阳、眼睛、文明等等事物,上面取电来解读,这里取光明来解读;震卦可代表雷、震动、威摄、足部、东方等等事物,这里取威慑来代表。
因此,此卦象可理解为:雷电交加,雷声震十方,具威严,但不具光明,没有光明的威严会走向残暴;电光照天地,具大光明,但不具威慑,不具威慑的光明会走向软弱与无度。雷电交加,使它们彼此的属性相交而互换,得以互补,互相弥补了不足,达到和谐而完美。雷因得电光而具光明,电因雷声而威慑十方,二者交合,使威严与光明同在,恩威并举,使天地万物仰慕而敬畏,达到和谐完美。
因此,神农氏让天下百姓,聚集天下货物,互相交换,各取所需,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的物品去补充别人的需要,而别人盈余的物品也补充了自己的不足,这样天下货物都得到了互补,各得其所,达到完美和谐,这是神农氏从《噬嗑》之象中所悟出的道理。
当然,《噬嗑》之象非常大,以上只略取两物而悟道,列举两例,不可能全部列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悟性自己去体悟,世间的道理都包罗其中。当将周易六十四象都体悟透了的时候,就会达到出神入化之境,能看到世间万事的存在与变化之理,能知过去与未来。
其它各卦俩俩相合,形成的六十四象,也是这个机理,不多列举。
因文生字
“文字”在现在是一个词,但在古时,文与字是两个概念。文:原始意义是花纹、纹理的意思;字:原始意义是怀孕、生育的意思。我们现结合周易八卦之理来解文字:
《字说·序》中说:“文生出了字,就像母亲生育出子女一样,这与八卦推演生出六十四卦的机理一样,其声律、结构、涵义等等都是自然而成的,不是凡人的智慧所能创造的。”[18]
这里说字是由文生出来的,先有文而后生出字。文生字的机理与八卦生出六十四象的机理一样。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道:“仓颉当初造字时,以象形方式造出来的称为文;由文相互组合而生出的,称为字。”[19]
《孝经援神契》与《文字论》中也记载说:“文是祖父,字是子孙,都是自然而生的,文理兼备……”[20]
从上面记载可知:文,是最元始的字,大都是以象形的方式造出来的。仓颉神目如电,以他异于常人的两双神眼,洞悉天地万物,提取万物之神韵,然后以简单传神的线条表明其意象,造出文。如:
月(


);山(


);水(


);鸟(


、


);马(


、


);牛(


);羊(


);鼻(


);目(


);草(


);门(


、


)……
我们再看看以文生字的例子:
比如“马”与“门”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物象,就像八卦的两个不同经卦一样,代表两种不同的象。若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将马放入门内,马与门就相合生成新的一象,如同八卦俩俩相合生六十四象一样,此卦象名为“闯”。
此象可代表:马从门内穿过、猛冲、鲁莽行事、奔走谋生、勇往直前、开辟出路……这些都是“闯”的意思,也是“闯”字的字象,此象内涵很广,包罗万千,取马从门内穿过之形,以代此象。
再如将“马”与“又”相合在一起:“又”甲骨文为“


”,是一只手的形象,原义表示用手抓持、控制等。将它们相合后,就形成新的一象,此字象名为“驭”。代表:驯服马匹、驾御、奴役、控制、统治、玩弄……以“驭”表示此象,取控制马匹之形,以表此象。
若将“马”与“冰”组合,就成了“冯”。冰在甲骨文中为“


”,后演变为两点水“冫”。此字象为“冯”,代表:马踏冰过河、徒步过河、马跑得快、依仗、凭借……
再如“日”与“月”合为“明”;“木”与“木”合为“林”、“森”;“人”与“木”合为“休”……这些都是相同的机理。
看了以上事例,我们会发现:文生字,与八卦生六十四卦的机理是相通的,即“易”之理。中华神传文化的机理也都是能相通的,这不是凡人的智慧所能达到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中华文字的造字法归为六类,分别是象形、指示、转注、假借、形声、会意。个人认为这种分类方法是不够准确的,没有读懂中华文字的奥妙与机理。笔者通过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认为中华文字其实是对“象”的运用,是根据“易”理造出来的,虽然目前汉字中,存在大量“形声字”,但不存在“形声”这种造字方法。目前已知的人类文字中,基本都是表音文字,而汉字却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汉字在以“形”表象、表意的同时,又能以形意御音,兼具表音的功能,这是人类其它语言文字都不具备的特点,所以汉字中存在大量“形声字”。
略举一例说明:比如“踵”字属于形声字,《说文解字》中认为“踵”以形声方式造出,以“足”为形旁,表意义;以“重”为声旁,表读音而无意义。其实踵不是以这种方式造出的,踵的原意表示脚后跟,人直立的时候,全身的重量基本承受于脚后跟,所以以“重”表达此义,表示这里是承受身体重量的地方。另脚后跟属于足部的一部分,所以以“足”为偏旁,与“重”组合在一起,从而生出“踵”。
也就是说“形声”只是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的展现,而不属于造字法。中华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几次大的变形,若将文字都对应到最远古的甲骨文,就能看出其较原始样貌,会发现中华文字是建立在“易”理基础上,是对“象”的运用。
中华文字,每一字都是一象,内涵博大精深、高深莫测,与天地神灵相通,与宇宙高层相应,远不是现代人所能理解的。
文字生词
在汉朝有一本书叫《焦氏易林》又名《易林》,共十六卷,由西汉著名易学大师焦延寿撰写。焦延寿是摇钱占卦法(即六爻纳甲法)的鼻祖京房的老师。《易林》源自于《周易》,它在周易六十四卦的基础上,将其俩俩相合,最后生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都撰有一首卦辞,但是没有爻辞。《易林》主要用于占卜,相对周易更具象,卦象更小,更易理解与应用。
八卦生六十四象,还可以继续相合生四千零九十六象,这对应着宇宙诞生、发展与变化的“易”之理。越到表层展现得越具象、越繁杂、内涵越小。同理,文生了字后,又能继续相合生出词与词组,这也是由“易”理所贯穿的,与整个宇宙诞生、发展与变化同步合一,所以包容一切。词语固定后,象也就相应变小了,但将词语拆为文字来细细品味,就像将六十四象拆为八卦来解读,其能量就能释放出来。
比如“犹豫”这个词语,我们现在只知道它的意思是迟疑不决,“迟疑不决”就如同“犹豫”这一卦的卦辞,只剩下这个固定死的意思。我们现在将它拆开来体悟:
《康熙字典》里面解释说:犹,是一种猿类动物,卷鼻长尾巴,生性多疑。豫,是一种象类动物。上古时,河南地区盛产大象,这在商朝甲骨文中多有记载,河南省简称为“豫”,看到这个解释就能理解为什么了。又解释说,犹、豫分别为两种兽类动物,都生性多疑,进退不定,所以称多疑不决的人为犹豫。
原来拆开来,词语里还包含着这么多信息,有这么大的能量,真是别有洞天,但是词语固定住,生成新的象后,原来的象就缩小了,里面的内涵也就被封死了,表露不出来了。
再看“影响”这个词,现在只知道影响是指某件事物所产生的效应。查一查来源:这个词语最早出自于《尚书·大舜谟》,原文为“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意思是顺从天道而行就吉利,背离天道就凶险,这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声音产生的回音一样。原来,影是指影子,响是指回声。身形一动,影子马上跟随;声音一发出,马上有回音响应,这就是影响。这样拆开一体悟,感觉马上不一样了,以后用到这词语时,就感觉它有气息了,不再是死的。这就是将封死的词语,拆分为更高的象来解读,将其重新注入内涵,使慢慢活过来,散发出更大的能量。
六、有生命的汉字
说汉字有生命,这并不是一种比喻,而是客观存在的实事。本章将与读者一起去亲身体会一下这个神奇的事实。
如何学习文言文
古人在开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根本不去强记每个字的意思。古人从小在私塾读书的时候,私塾先生开始只教认字、写字,然后就拼命的读书、背书,根本不讲解每个字词与文章句段的意思。等读了几年,把几大古文经典都背熟后,突然哪天,意思自己就全通了,全明白了。
而现代人学古文,会去强记每个字固定的几个意思,这是不明白中华文字的机理所造成的错误学习方法。这样学出来的只是“死古文”,所学的字是死的,没有气息。因为一字就是一象,里面是活的,包罗万千,可随意而用,任意变化、引申,充满灵性与气息。所以古文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活”用,真正精通古文的人,每个字在他手中都是活的,他是用象,而不是用字,这包罗的内涵就太大了,写出的东西意境与内涵就能广博无边。而强记的那些固定意思,只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是死的,就像周文王给《周易》填上的卦辞与爻辞一样,只是经验的总结,反而把象给封死了。也如同现代中医治病,只记住古人整理出的固定药方,根本不懂医理、药理,不懂辩证施治,不能灵活运用,所以这样的中医正在死去,或已经死去。
古人学习时,不死记意思,大量背诵,就是在思想中建立起字象的感觉,使思想深处与字象形成对应,达到共鸣,当到一定的时候,就全部通了,活了。人体与宇宙是全息对应的,外面有什么,里面也有什么。刚学习之初,内象如同混沌,还没有分出象,在以外象不断相感的情况下,内象亦会慢慢相应、共鸣,慢慢对应外象而分出象来。经过一定的时间,当内象与外象完美相感相应,达到内外相通、共振和鸣的时候,就内外相合,浑然一体了,这时象也就建立完成了。
这里只谈机理,不谈具体方法,掌握了文字的机理,每个人就可以自己去决定方法。
古文之象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上古文献之一,收录了自尧舜至春秋时期的上古文章,也是中国古代最难读懂的古书之一。连唐朝大文豪韩愈都感叹的说,《尚书》读起来佶屈聱牙。[21]
因为《尚书》是用上古文字(如甲骨文等)表达出来的,文字越古,其象越大,所以就越难懂。我们现在解字,一般都把这个字对应到它最古老的版本来解,这样解出来的最接近元始意象,内涵最大。
周文王给《周易》写的卦辞与爻辞非常晦涩难懂,后人对他的同一句话多达几十种解释,每种解释都不一样。以至于自古以来解释《易经》的书多如牛毛,但没有一个人能真正把它解明白的。有人认为,周文王是在被商纣王囚禁期间作卦爻辞的,所以形势所迫,故意以隐语的形式写出,写得很隐晦。其实根本不是这样,这是不明白《周易》的内涵所造成的错误认识。如果是这样,那后来孔子在晚年给《周易》作象辞、彖辞时,为何同样晦涩难懂?
周文王给《周易》写卦爻辞时,将象用得非常大,所以非常难读懂,内涵很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将《周易》之象完全封死,所以周文王有意这么去编写,用最大的象,为了尽量不贻误后人。
文言文与现代文
我们有时读古文,一句话心里明白它的意思,但若想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翻译不清楚。即使最后费尽心思用白话文翻译出来了,但怎么都感觉不是那种味道。这就是用固定死的现代汉语表达不了古文的象。
有时我们心里有一种感觉,想表达出来,但用语言怎么也表达不清楚,不是那种味。这心中的感觉其实是以象的形式存在,现代这种模式化的语言是表达不清象的,所以怎么也表达不明白。这时如果用纯正的古文去表达,就可以表达得完美了,因为古文用的象很大,可以表达出很大的意境。
现代汉语将古文字给固定成词语,将古文字的象给固定了下来,固定为几个死板的意思,使中华文字逐渐失去能量与气息,然后再用繁琐、死板的语法去束缚它,成为现代的白话文。
古文的基本单位是字,几乎没有什么语法,非常灵活简单。将古文拆开,就是一个个的字组成的(典故与固定名词除外)。古文的每个字都是用象的,所以古文所能承载的内涵非常博大,意境深远。
现代汉语的基本单位是词,将现代白话文拆开,是由一个一个词组成的,语法非常的繁琐、死板。这也就是象越往低层越繁琐、智慧与内涵越小的缘故。
这好比是原子与分子一样。原子的能量很大,将其能量释放出来,就是原子弹爆炸,可摧毁一座城市。当原子往表层组合成分子后,能量就被封住了,封在分子里面表达不出来,所以分子的能量很小。如同手榴弹,只能作用于一小块地方。
“易”生宇宙
“易”是自然宇宙诞生、发展与变化的整个过程的展现,也是宇宙万物生命力的体现。中华文字完全遵循“易”理,所以与自然宇宙一体,与宇宙万物一同自然生长、发展与变化。
为便于理解,这里将中华语言文字与我们这个宇宙的物质结构作一个类比:
我们这个宇宙的物质构成,同样遵循着“易”理。比如我们人类时空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分子所构成的,这是我们人类时空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将我们这世界的一切物质解构,最终都能解构成一颗一颗的分子。而分子并不是最小粒子,将分子继续解构,会发现分子是由一个个原子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中子与质子构成的……解构下去无穷无尽,谁也不知道最元始、最底层的粒子是什么。这些不同层面的粒子,在“易”理的贯穿下,层层相生相合,生成了整个物质世界。
分子的种类非常繁多,构成我们人类世界的分子种类多得根本数不清。而原子的种类相应就很少,目前人类已发现的原子种类大概只有几百种(包含同位素)。也就是说这几百种原子相生相合,构成了数不清的分子结构。这些分子又继续相合,构成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
这就如同文字相生相合,构成词与词组一样,文字的数量有限,几千个通用汉字,构成的词与词组却是无穷的。而词与词组再相合构成句子与文章,就如同分子构成了我们这个表面世界一样,它们是同步的,是在“易”理中,自然生成的,它具有自我生长的能力。所以中华文字能够随着自然万物的生长而生长,具有生命力,能跟随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同步表达出自然宇宙的一切,无所遗漏。
根据“易”理,物质越往底层蕴含的能量越大,比如分子的能量很小,而原子蕴含的能量就非常大。分子层面的手榴弹爆炸,只能炸一小块地方,而同等质量的原子弹爆炸,几乎能摧毁一座城市。同理,文字构成词与词组后,“象”就被封住了,就缩小了,如同原子构成了分子一样,所以能量与内涵就变小了,这些都是“易”理在不同层面的展现。
所以要想体悟一件事物的内涵,我们可以逆过来,顺着“易”理往回走,层层寻根溯源,将背后的“象”与能量,一层层释放出来。
汉字与英文
汉字具备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以“形”表“象”,以“象”御“音”,每个字都是独立一体,整体又在“易”理贯穿下,与自然宇宙相合为一。
由于汉字是遵循“易”理创造出来的,所以汉字构成一个完美的自我循环与生长体系,具有生命力,是活的。它能与宇宙万物一体,与自然万物一同生长,所以目前已有的汉字能够表达出人类已知的任何信息,乃至人类无法表达出的高层内涵,以及一切未来的新生事物。
而其它任何的人类语言文字都达不到这一点。在迅速发展变化的当今社会,在表达不断涌现的海量新事物方面,其它人类的语言文字就表现出极大的局限性与不适应性,只能机械的逐一为新生事物赋音造词,致使单词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慢慢超出人类正常的记忆能力,并造成不同专业领域之间的严重沟通障碍。因此当今英文环境中,又不断派生出各种不同种类的专业英语,以应付自然界中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与概念。
如目前已有:计算机专业英语、机电专业英语、通信工程专业英语、汽车专业英语、数学专业英语、物流专业英语、会计专业英语、模具专业英语、农科专业英语、大学专业英语、制药专业英语、体育专业英语、染整专业英语、生物专业英语、数控专业英语、化学专业英语、服装专业英语、广告专业英语、旅游专业英语……现在已发展出多达近百种不同类别的专业英语,而这种状况,还在加速发展着!这听起来很可怕。
而在中华文字体系中,几千年来,中国人仅靠几千个通用汉字,在几乎没有多少新字产生的情况下,便足以应付人类的一切发展变化,并绰绰有余。中华文字遵循“易”理,与自然宇宙一体生长,随着自然万物的发展而自然生出各种新的词与词组,无穷无尽。并且生出的词与词组的内涵与自然万物相合一体,使人望文生义,自然而然就明白了它的含义,使所有不同领域间能自由沟通,没有间隔。
如:马(英文horse)、鸡(chicken);小(small/little);公(male);母(female)……中文遵循“易”理,与宇宙万物一体生长,自然表达出宇宙万物的一切。像“小”与“马”或“鸡”相合,便生成“小马”、“小鸡”等,与万物对应,意义自然而成。而英文则不行,必须为这一新事物造一个新单词,如小马无法用small+horse表示,小公马不能用small+ male +horse来表示,否则单词的长度将无限冗长,最后会使这种语言的信息含量越来越低,不再适合于人类表达而无法使用。所以必须为这一事物造一个常用新单词来表示,如:小马(foal)、公马(stallion)、小公马(colt)、母马(mare)、小母马(filly)、小鸡(chick)、公鸡(cock)、小公鸡(cockerel)、母鸡(hen)、小母鸡(chicken)等等,没有规则可循。
再比如:电脑、机器人,这是现代才有的新生事物。中文自然而然就随着新生事物的诞生而生出相应的新名词,即使没有这个概念的古人,看到这个新名词时,也能望文生义,在心中建立起相应的事物概念。比如看到电脑,就会在心中构建出一个以电为能源,类似于人脑功能的这么一个事物概念;看到机器人,就会产生由机械所构成的像人一样的事物的概念。而英文则必须为每个新事物造出一个新词,如电脑(computer)、机器人(robot),当英国古人看到这两个单词时,则完全不知所云,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因为人类的其它语言文字无法在“易”理的贯通下与宇宙万物相合为一,所以不具生命力,不能自然生长,只能不断人为的造出新单词,以尽力去适应宇宙万物的生长变化。
随着人类发展,英文词汇量将无穷尽增长,使得该语言越来越臃肿、杂乱,慢慢超出人类的记忆和使用能力。所以笔者推断:未来新人类共同的语言文字将是汉字,其它的语言文字都将在历史中慢慢淘汰。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汉语充满生机与能量,其背后的内涵层层叠叠,一层层通往神灵与无穷无尽的宇宙高层,能量源源而来,绵绵不尽。
中文遵循易理,越拆越活,能量越大。而英文只能拆解为一个个单词,单词再拆就成了一个个字母,就散了、死了,没有意义了。所以英文只是没有源头与生命的符号。
七、语言之象
佛经中说,在我们三界内有一层天(一层时空)称为“光音天”,里面生活着许多“天人”。光音天的天人,以光代音,开口说话,会有清净的光从口中发出,表达所说的意思。他们以光为语,所以称光音。也就是说在那里光与声是合一的,他们可以“听”到光,“看”到声音。
现代人类的物理学中认为声音是分子层面的波动,称为声波。而光是原子层面、电子的波动,可称光波。它们只是所处的粒子层面不一样,频率不一样,但本质是相通的。如果生命能突破这个粒子的层面,能突破这个象,耳朵在原子层面中就能“听”到光与图像,眼睛在分子层面中就能“看见”声音与音乐,其感知域没有间隔,是打通的,变成了全息一体。客观世界将更为真实与玄妙的展现,容为一体,没有间隔。越高层的生命,感知域越博大,他们建立的“象”越客观,越接近大道真理,越低层的,离真理越远。
佛经中还说,地球上最初的人类是从光音天上下来的。地球在宇宙成住坏灭空的大宿命中轮回,旧的地球因为生命物质的堕落、败坏而毁灭,当新的地球刚刚形成时,显得光亮无比。光音天上的天众男女,有些天福享尽而性轻躁的,觉得稀奇,试图探险,便以神足飞行,先后来到地球上,散布在各洲。他们来到地上后,贪图食欲,大量饮食地球上的食物而使身体不断发沉,从而再也回不去了,只能留在地球上生活。不知经过了多少岁月,他们再也飞不起来了,只得以双腿在大地上行走,在男女之间、集体社会生活当中,他们的心灵不断被各种欲望、执著所堵塞、污染,神力渐渐消失殆尽,最后失去了灵妙之身,渐渐形成了凡人的血肉之躯,从而完全变成了凡人。
在这过程中,他们的天眼天耳变成了凡人的肉眼肉耳,高层全息的通感消失,分离成凡人狭隘而低级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心智逐渐迷失,失去了天人的记忆与智慧,相互之间无法心灵感应,无法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人与人之间产生了间隔;口中再也发不出光来,只能靠口舌、声带发音来表达意思相互沟通……起初时,没有充分的语言来表达意思,所以必须借助手势动作等来辅助表达,使生命之间能够沟通,后来语言才慢慢发展成熟。
这是佛经中对人类的堕落与语言产生过程的记载。
“象”存在着自然客观之象,与后天主观营造之象。我们人类主要是通过肉体“五官”(眼、耳、鼻、舌、身)所产生的“五感”(视、听、嗅、味、触)在人类的认知域中建立起与外在世界对应的“象”,来感知、认识这个世界。这些生命内在对应外界所建立的象,就是主观之象,是在与客观世界接触与感知的过程中,后天人为建立的。
由于人类认知域中所建立的主观之“象”,完全被沟通内外的通道――人类的五感等等因素所左右与限制,因此非常片面与肤浅,因为人类无法感知到全息一体的真实世界。
人类的眼睛只能看到眼前的这么一小块区域,小的看不见、大的看不全、远的看不到、近的看不清,而且只能看到范围极其狭窄的七色光范围,红外线与紫外线之外的一切光都看不到。人的耳朵也只能听到很小范围内的声音,小的听不见,远的听不清,超出频率之外的超声与次声也都听不见……所以人类认知世界如同盲人摸象一样,将世界人为的分割为无数狭小而片面的类别,建立起主观之象,因而永远无法认清全息而真实的客观世界。人类被禁锢在肉体、物欲的表面,困在自己所建立的欲望与观念的牢笼之中,无法逃出。
客观世界被低层生命分离出的低能而狭小的主观感知域所切割、打散,臃生为无数纷繁而杂乱的类别,迷乱了世人之心,使人没有智慧,不见大道真机。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许多盲人,他们没有眼睛,但耳朵能“看”到世界。因为他们眼睛关闭了,心不被分离出的视觉所切割、打散,便能更专注、简单而用心的去体悟世界。他们把心放在了耳朵上,通过耳朵这个渠道去“感悟”世界。所以心能更专注,能打通耳朵与眼睛的间隔,使“看”与“听”成为一象,达到通感,无明的世界就能在他们的耳朵中“活”起来,他们听到的声音将比正常人更“全息”,更具“灵性”。所以他们所建立的“象”与正常人建立的“象”是不一样的,他们听觉这一象中并入了视觉之象,因而他们的听觉之象更为微妙、全息。
如果我们能试着摒弃人类一生中所建立的主观之象的干扰,放下肉体的欲望与执著,让这个物质世界中无时无刻不躁动的心能安定下来,忘记名利情仇、忘记争夺欺诈、忘记欲望执著……使心灵不断净化而纯真,变得越来越简单、专注而明净。这时,再用这颗心去感知世界,人在一生中所建立的主观之象与观念,便会慢慢变得模糊,最后消失了界限,回归于客观之象,与客观之象对应合一。这时,人就会打破肉体五感的界限与束缚,与客观世界成为全息的一体,没有间隔。宇宙万物会慢慢在心中容为一体、归于混沌、达到虚无……此时,大道便会在眼前显现。无象,而成一切象;无形,而成一切形;至简,而至大;无所在,而无处不在……这是生命提升与返本归真的过程。
语言中象的营造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下人类的语言。人的语言也可以看作是通过对“象”的营造,通过“象”与“象”之间的联系,来沟通与传递信息的。
我们如果能够像一个懵懂无知的孩子一样,用最纯真、简单的心去感悟世界,就能跳出人类一生中所建立的固有观念与主观之象的束缚,超脱肉欲五感的限制,建立全息之“象”,使语言活起来:
迎面拂来的暖风,风中洋溢着稻花的香味,试着用鼻子去看:你能“看”到风是金黄色的,翻涌着波浪……
阳光沐浴着你的身体,如此的安祥与温暖,试着用身体:你能“看”到金色的大地,能“嗅”到空气中到处都是太阳的味道……
用鼻子你能“看”到:玫瑰的香很短,桂花的香很长很长。
用眼睛你能“尝”到:早晨的太阳是橙子味的,月亮是薄荷味的,云朵是棉花糖的口感……
现代人类的语法中,将语言文字的表达分离出很多不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类比、联想、拟人、夸张、借代、双关、通感、移情、拈连、象征、寄寓等等,并将其归纳出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繁杂无比。这些都是主观营造之象,是人类在表面世界的物质发展中,将自己困在物质肉欲的表面,从而被人类低能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禁锢,将全息一体的世界切割为无数破碎狭小的区域,看不到真相。看似不断完善丰富,实则是不断倒退、禁锢。这些致使人类认知域中的主观之“象”,越来越纷繁、杂乱,越来越浅薄、狭隘,最后把人的思想困死。
大道至简至易,若跳出这些束缚,用纯真无邪的心去参悟、认知,就能看到更博大、客观的象,感知到更全息而真切的世界。这时,你的语言文字就有了生命力,活过来的语言,如诗一般,充满灵动与智慧,自然而不造作。它有巨大的表现力,饱含能量,能打入人们心灵的深处,在别人的心中开出莲花来。
下面列举一些诗句来赏析,看看古人在语言文字中是怎么用象的: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22]
在人类后天观念所建立的主观之象中:“春色”是不具生命与形体的无形之物,只是一种视觉感受;“满”与“关”是动词,是针对有形体之物的。
将人类后天认知中两种完全不同的象,置入一象,就打破了这两种主观之象的界限,产生了奇妙的效果,春色因此就有了形象,并活了起来:春色如此汹涌,挤满了小园,很快就要满出来,这围墙与柴门如何关得住?这不,一缕春色从围墙外溢了出来,一枝红杏趁势伸出了墙外。打破人类后天认知中“满”、“关”之象的边界,使其象回归先天本源,“春色”因此而显形、灵动;以一枝红杏出墙,象春色漫出。
“红杏枝头春意闹”[23]
与上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闹”字在人类的主观认知中,是生命的喧哗,这些都是人类后天被物质、肉欲禁锢的过程中,不断给字下定义,从而慢慢将先天字象封死而造成的;“春意”在人们的后天认知中,是春天的感觉,是无生命的概念。将“春意”与“闹”这两个人们后天认知中完全不同的象,归入一象,便打破了人们的固有观念,破除了人类认知的界限,世界便更全息而玄妙的展现:春意便活了起来,在枝头躁动而喧哗……
“晨钟云外湿”[24]
“湿”在人类后天固化的观念认知中,是指有形之物被水所浸,这是物欲发展过程中,人为给“湿”所建的主观之象,封住了“湿”的本源字象;“钟声”是无形体的声音。
将这二象并为一象,就打破了人类肉体感官的界限,使意境全息起来,语言便因此活了:夜雨过后,空气与云彩中充满了湿气,早晨的钟声从云外传来,因而被沾湿,饱吸了湿气的钟声传入耳朵,显得沉闷而重浊,与诗人沉重怅惘的心绪相应共鸣。
以上是将人类后天建立的主观之象,逆着易理去打破,使返本归真,回归于先天自然之象,从而营造出全息的意境,冲激人类固化的观念,产生奇妙效果,使语言文字活起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5]
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游子、天涯这些在人类主观之象中具有共性,能够引起相合共鸣的物象堆放在一起,使其达到和谐共振,使其共性部分的能量不断增强,一步步蓄积、完美,最后通过收尾的点睛之笔,将能量释放出来,打入人们的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与震撼。
这不用有意去打破人类的主观认知,而是提取人类主观之象中自然共性的部分,顺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自然感知与阅历,加强其共性,使步步相合、增强,能量越蓄越大,最后寻找一个突破口,将能量释放出来,从而打到人们内心的深处,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落日、晚霞,晚风中艺人疲惫的身影,渴望一方宁静的归土……”这与上句也是异曲同工之妙。
语言中象的营造,除上述方式外,还有其它的方式:如取最具代表性的一物来表达一象,使整个象通过一物而展现出来。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26]
在静寂、空幽的深山之中,忽然云外传来一声鸡鸣,这声鸡鸣温暖而打动了多少人的心?
这一声鸡鸣带来了太多的信息,其背后是广博深远的一大象,通过这一声鸡鸣而全部展现于读者眼前:使人看到那白云深处的人家;使人想到那“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深山世外桃源之景;使人仿若看到那袅袅的炊烟、温暖的灶火、那一方安祥与宁静的归土;亦或使人依稀中听见儿时母亲正依于老屋的门口声声呼喊着自己的乳名……此情此景的一声鸡鸣,带来了太多的信息,使尘世中为了生存与名利而忙碌奔波的人们,在刹那间产生震撼与共鸣,使那颗疲惫而孤寂的心灵能在此片刻得到安宁与温暖。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27]
与上句也是异曲同工之妙。以苍茫天地间的一点沙鸥,以洪大空无背景下的微渺而灵动的一点,引出背后巨大的象,意象出诗人孤独而飘零的一生,只需一句,足以令人潸然而涕下。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28]
星空倒影于明净的湖面,水天交接,诗人醉卧于湖中客船,半夜朦胧间竟发觉置身于天上星河。今夕何夕啊,吾得以乘舟游于天?在梦与实、醉与醒之间,诗人满载一船的幽梦,飘荡于星河之上,飘向水与天、梦与醒、幻与真之间……诸象完美交融于一体,达到全息之感,营造出玄妙的奇境,动人心弦。
语言对象的运用非常玄妙,这里仅在个人层次中列举几例来品析,非常有限。
语言之“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于各人的悟性。学习中华文化,缺少悟性是根本学不通的。
八、算卦与测字
周易的内涵非常大,包罗了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可知过去与未来,所以也可用来预测。文字与周易的机理是相通的,所以文字也可用来预测,自古都有测字这个行当。
其实这些都是对“象”与“易”理的运用,因为宇宙万物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包罗其中。下面举例对比一下,这样可能更直观。
唐代张说的《梁四公记》中记载了“梁武帝射覆”故事。“射”是猜度之意,“覆”是覆盖之意。射覆就是随便将一物体掩藏起来,然后让人通过易经占卦,占出所藏的是什么东西。
在梁武帝天监年间,有一次梁武帝令人做一个覆,与百官一起射覆。
当时太史刚刚捉了一只老鼠,便偷偷将这只老鼠装在匣子里封好,当作“覆”呈给了武帝。武帝占卦,起得本卦为水山蹇卦(艮下,坎上),除第二爻外,其余五爻皆动,所以变为火雷噬嗑卦(震下,离上)。武帝占成后,又命令群臣占。
武帝与其它八位大臣将各自写好的占辞放在蒲垫上,令罣闯也参与占卜。罣闯对武帝说:“圣人占卦,是利用象来辨别事物,皇上已占了一卦,就不用另外再占,请求依从皇上所占之卦进行预测。”
武帝应允了他,罣闯便根据武帝所占之卦撰写占辞,写完后也放在蒲垫上退回一边。
全部占完后,便开启“覆”,宣读大家的占辞,看谁的占辞最准确。
武帝占辞说:“先得蹇卦后得噬嗑卦,这说的是它的时辰。蹇卦下是艮卦,上是坎卦,这就是它的卦象。坎卦的卦象中包含有阴暗、隐伏、偷盗,与其相应的生肖是老鼠,所以里面是只老鼠。它在蹇卦所表示的时间里出来活动偷吃东西,因其动而变为噬嗑卦之象,噬嗑卦的卦象包含有刑罚、惩恶,所以被捉住。
在噬嗑卦中有四爻为无咎,一爻为利艰贞,这五爻都与偷盗没什么关系;只有第六爻占断为凶,爻辞是“荷校灭耳”,意思是戴上枷锁、割掉耳朵。这是因为偷盗而遭到灾殃,所以这只老鼠是死的。”
念完武帝的占辞后,群臣高呼万岁,武帝也因自己占中了而洋洋得意。
接着又开启其它八位大臣的占辞,说得五花八门,没有一个占中的。
最后开启罣闯的占辞,也占中了,但与武帝占辞不相同,罣闯的占辞里说:“现在这个时间刚好属王相吉日,所以一定是活老鼠。卦象由蹇卦(坎上,艮下)变为噬嗑卦(离上,震下),即上卦坎变为离,下卦艮变为震。坎有阴晦之象,离有光明之象;艮含静止之象,震含动之象;即由阴暗到光明,静止变为动。老鼠本应在阴暗处活动,白天静止,现在变为大白天活动,因失其属性,所以必然被抓。这说明了事件与背后的道理。
八月为金,是金盛之月,金生子,而鼠为子,金代表的数为四,所以这老鼠必定四只。离为日,太阳过了中午就会偏西。离卦第三爻的象辞说,太阳偏西,不会长久啊;第四爻爻辞说,死了后扔弃。所以太阳偏西后,老鼠就会死掉。”
看到罣闯占出是活老鼠,比武帝占得更准,文武百官大惊失色,于是刁难罣闯说:“你的占辞说有四只老鼠,现在匣子里装的只有一只,这是怎么回事?”罣闯说:“请把这只老鼠剖开。”
武帝信佛,不喜欢杀生,但遗憾自己没能占准。到了太阳偏西时,那只老鼠果真死了,这才令人将它剖开,果然发现大老鼠肚子里还怀着三只小老鼠。
从这故事,可以看出古人是怎样运用象与易之理来预测的。另外还可以知道,从一个简单的卦象中竟能读出这么多的信息与道理!这也说明卦象是可以用来记事的,是有很大内涵的,只是所运用的象太大,所以太隐晦,一般智慧的人根本读不明白。因此后来便参照易理,创造了文字。文字在世间展现的象更小,更具象,与世间万物对应,所以能清楚表达万事万物,同时又保留了象,能运用象表达出更高更大的内涵和意境。
接着我们再列举一个测字的事例对比一下,在《红楼梦》中讲述过这么一个有意思的测字故事:
因为贾宝玉的玉丢了,贾府管家林之孝去大街上找摆摊测字的刘铁嘴,结果拈出一个“赏”字。刘铁嘴说:“丢了东西不是?‘赏’字上头一个‘小’字,下面是一个‘口’字,说明这件东西嘴里放得,必是珠子宝玉之类。并且‘赏’字下面是一个‘贝’字,拆开成不了一个‘见’字,这不就是东西不见了嘛!因为上头有个‘当’字,快到当铺里去找。‘赏’字加‘人’字,就成了‘偿(償)’字,只要找到当铺就有了人,有了人便赎了来,可不是偿还了吗?”
再举一个民间传说的故事:
相传大明末年,甲申之变前昔,司礼监太监王德化曾带着崇祯帝乔装出城,让人测字,评定祸福。崇祯随口说了个“有”字,让测字先生测大明国运。测字先生大惊说:“‘有’字,上为‘大’字少了一捺,下为‘明’字去一半,大明江山已失半壁啊!”崇祯帝忙改口说是‘友’字,而非‘有’,测字先生又说:“‘友’为‘反’字出了头,反军要打进来了。”崇祯帝大怒,又说是申酉之“酉”。测字先生更惊骇,说:“此为‘尊’者上无头,下无足,尊者为帝王,危险啊!”崇祯帝心惊而去,不久后闯王李自成攻入燕京,崇祯帝自缢而亡。
对比以上占卦与测字的事例,会发现它们的机理是一样的,只是一个用字象,一个用卦象,也再次印证中华文字与周易八卦是相通的。
中华文字与周易八卦都是用象的,这是神传给人的智慧,与神灵的境界是对应相感的,所以能够通神。而象与象之间又能俩俩相合而生出下一层象,这个过程就是“易”,它包罗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包含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一切信息,所以能预测未来。但这些信息都是隐藏在象中的,得有这个智慧才能让其“显形”,才能读出它。如果没有这个智慧,达不到这个境界,是读不出这个境界信息的,这些就成了“天机”。
正如历史上留传下来的许多预言一样,比如中国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十大预言:《乾坤万年歌》、《马前课》、《藏头诗》、《推背图》、《黄櫱禅师诗》、《梅花诗》、《烧饼歌》、《金陵塔碑文》、《步虚大师预言》、《武侯百年乩》,以及西方著名的《诸世纪》、《圣经启示录》等等,都准确预言了几百甚至上千年后人类发生的大事,基本都能应验。但这些预言都是以谜语形式写成的,在事情发生之前,几乎谁也读不懂,事情发生后,人们对照去解才能解开。这是因为天机不可泄露,没有这个智慧与层次绝不允许知道高层次中的事。人类的历史都是安排好的,人间这里不过是宇宙的舞台,为最终宇宙大戏的上演做着铺垫,而此刻大戏已开始,你我正在戏中,每个人都必须在此刻为自己选择未来。
古文献参考:
《易经》
《韩非子》
《山海经》
《吕氏春秋》
《淮南子》
《说文解字》
《春秋元命苞》
《历代名画记》
《易通卦验》
《北史·江式传》
《三五历记》
《五运历年纪》
《述异记》
《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薄伽梵往世书》(Bhagavata Purana)、《牧童歌》( Gita Govinda)《黄帝内经》
《新唐书》
《字说》
《孝经援神契》
《文字论》
《焦氏易林》
《康熙字典》
《尚书》
《进学解》
《梁四公记》
《法华文句》
《慧琳音义》
《劝学篇》
《晋书·卫恒传》、《古今文字志目》、《书断》、《怀来县志》
《水经注》、《序仙记》、《北都赋》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
《淮南子·本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 《历代名画记》:“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 《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北史·江式传》:“臣闻庖牺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灵龟彰其彩。古史仓颉,览二象之文,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 ↑ 《易通卦验》曰:“宓牺方牙苍精作《易》,无书以画事。”(郑玄曰:宓牺时质朴,作易以为政令而不书,但以画其事之形象而已。) ↑ 《易•系辞上》:“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事毕也。” ↑ 《易经•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 《中庸》 ↑ 《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於天,圣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後乃有三皇,数起於一,立於三,成於五,盛於七,处於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五运历年纪》(《绎史》引)载: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述异记》载:“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 ↑ 《五藏山经》:“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 ↑ 《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 《易经•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 《新唐书.张旭传》:“旭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 ↑ 《淮南子·要略》中就说:“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 ↑ 《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周易系·辞上》:“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 《周易·系辞下》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 《字说》:文者,奇偶刚柔,杂比以相承。如天地之文,故谓之文。字者,始于一二,而生生至于无穷。如母之字子,故谓之字。其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其形之衡纵曲直,邪正上下,内外左右,皆有义,皆出于自然,非人私智能为也。与伏羲八卦,文王六十四,异用而同制,相待而成《易》。 ↑ 《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 《文字论》曰:文字者,总而为言。若分而为义,则文者祖父,字者子孙。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谓之曰文;母子相生,孽乳寝多,因名之为字。 《孝经援神契》:文者祖父,字者子孙,得之自然,备其文理。象形之属,则谓之文;因而滋蔓,母子相生,形声、会意之属,则谓之字。字者,言孳乳寝多也。 ↑ 韩愈《进学解》:“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 宋代叶绍翁《游园不值》 ↑ 宋祁《玉楼春》 ↑ 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梅尧臣《鲁山山行》 ↑ 杜甫《旅夜书怀》 ↑ 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 《中庸》:子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 《法华文句》四上:“优昙花者,此言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 ↑ 《慧琳音义》卷八:“优昙花,梵语古译讹略也,梵语正云乌昙跋罗花。此云祥瑞灵异,天花也。世间无此花。若如来下世,金轮王出现世间,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现。” ↑ 《书断》:“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 ↑ 《怀来县志》:王次仲,上谷郡人,始为楷法(隶书)。 《劝学篇》:“上谷次仲,初变古形”。 《晋书·卫恒传》: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 《古今文字志目》: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 《书断》:王次仲即八分之祖也 ↑ 《水经注》:郡人王次仲,少有异志,年及弱冠,变苍颉旧文为今隶书。秦始皇时,官务烦多,以次仲所易文简,便于事要,奇而召之,三征而辄不至。次仲履真怀道,穷数术之美。始皇怒其不恭,令槛车送之,次仲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出在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小翮之名矣。《魏土地记》曰:沮阳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 《序仙记》:“王次仲,上谷人,少有异志,少年入学,屡有灵奇。年未弱冠,变苍颉书为今隶书。始皇时官务烦多,得次仲文简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制槛车送之,于道化为大鸟,出在槛外,翻然长引,至于西山,落二翮于山上,今为大翮小翮山,山上立祠,水旱祈焉。”又杨固《北都赋》:王次仲匿术于秦皇,落双翮而冲天。 ↑ 见维基百科《废除汉字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