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辰八字

文法训诂、天文数术--读懂《周易》的八字箴言

发布者:游客网友2022-04-07 06:25:55娱乐60次

 

原创作者:李雪昊(周庄狂鹤)

自古至今,研究《周易》的著述甚多,经古今学者的注疏阐释以及出土文献(简帛易)的辅证,《周易》已变的较易理解。但毋庸置疑,在《周易》研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周易》之所以难懂,除年代久远、文字简古、编纂者的本义难寻之外,其蕴含的天文奥义、数术体系、文法训诂差异等,也是重要的原因。

乾嘉学者言:“不通文字声韵训诂、不懂天文历法数术,不能读古书”。古书者,经济、文化、政治、科教等无所不包。清儒(乾嘉)读古书之法甚好,不过,笔者以为,“不通文字声韵训诂”中的“文字”二字改为“文法”更为合理。简单地讲,通释古书,无非“文法训诂、天文数术”八字箴言。读古书的八字箴言,除《周易》而外,其它古书可能只用得了“两字”或“四字”,多则不超“六字”。如《诗》《书》虽涉猎天文,但不言数术;《论语》之流,虽有“五十知易”及占筮前程之例,终以不语“怪力乱神”等语搪塞其词,不了了之。

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句读”“小学”等字眼恰好是文法与训诂结合的例证。治易者,兼治训诂、语法,更有利于理解文意。杨树达进一步指出:“治国学者必明训诂、通文法……盖明训诂而不通文法,则训诂之学必不精;通文法而不明训诂,则文法之学亦不能志也。”然有些古书,精通文法声韵和训诂,解读文意句式,便游刃有余。如《大学》《中庸》《尔雅》《广韵》《马氏文通》《文史通义》之类,知文法、精古训便能知晓其大义,以至于甚解其文。

有些古书,则需天文历法知识的辅助,才能厘清其脉络,如《诗经》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离骚》里的屈原生辰自述等。出土文献的研究,更是离不开天文历法。为了搞清楚甲骨文的脉络,董作宾先生编著《殷历谱》,如研究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帛书《周易》等,岂能少了天文历法知识。

然想要读懂《周易》,文法训诂加天文历法的助力还不够,数术之学,必不能少。《周易》就其性质而言,有占卜的成分,甚至于说它源自占卜,而卦爻辞的解读又离不了象数,所以通解《周易》,不能少了数术之学,离开阴阳、八卦、象数占讲《周易》,仅能从理论上得其一二。

研究《周易》文法(语法)的文献极少,有参考价值的论文也屈指可数,如张猛的《文献句读与〈周易〉卦辞》,牛占衍的《〈周易〉古今句法探析》,赵振兴的《〈周易〉句法结构》,周秀霞的《〈周易〉句法初探》,李瑾的《〈周易〉古经兼类词及其语义关系研究》等,这些论文点句读、明句式,并结合甲骨卜辞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籍,观察其中的语法现象,探讨其语法规律,解决了一些训诂遗留问题。

如《井》六四:“井甃,无咎。”多数注家以为:“‘井甃’,指以砖石修井”。而“井甃”这一被动句式在结构形式上没有被动标志,但主语为受事者,谓语为及物动词,其意是说“刑(法)修治”。再如《井》九五:“井洌,寒泉,食”。“寒泉”当是“泉寒”,“洌”、“寒”对文,为求句式变化,“寒”置于主语之后。前置的谓语与西周金文一样,是形容词。全句为“井洌,泉寒,食”。所以《程氏易传》云:“洌,谓甘洁也。井泉以寒为美,甘洁之寒泉,可为人食也。” 由此可见,以语法明训诂,或以训诂明语法,也是一条治易的重要途径。

相较《周易》文法而言,探究《周易》文意、句义、音义、辞意、字义的资料文献较为繁杂。如虞翻《周易虞氏易笺订》、京房《京氏易传》、王弼《周易注》、孔颖达《周易注疏》(陆德明音义)、李鼎祚《周易集解》等等,毫不夸张地讲,自《周易》成书以来,相关训诂类的书籍浩如烟海,不胜枚举。因时代不同、资料不同、注解者的认知不同、水平差异等,历代注家对《周易》的文意、句义、音义、字义简介分歧最多。虽说研究古书,一个关键词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甚至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民国时期王国维、顾颉刚、李镜池等人对《周易》中历史人物“高宗伐鬼方”之“高宗”、“箕子明夷”之“箕子”等历史人物的探究,对揭开《周易》作者之谜及成书年代等问题做足了功课,但研究《周易》也不能死扣文句字义,这样容易忽略其卦爻辞、卦序等体系的完整性,得了芝麻而丢了西瓜。不仅如此,对《周易》爻辞的解读,要考虑其乘承比应关系,特别是应位关系,很多时候,不能孤立的解读某一条爻辞。

如《未济》,一四、二五、三六爻皆不当位,故卦名未济。《未济》初六:“ 濡其尾,吝”。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濡其尾”“濡其首”就有内在的联系,而且建立在爻辞承接递进的基础之上。再如《渐》六条爻辞:“鸿渐于干……鸿渐于陆。”很显然“鸿渐于”加某处格式贯穿六条爻辞,如果硬生生地掰开来解读,便有断章取义之嫌。又如《萃》六二“引吉”,闻一多(《周易义证》)疑“引”为弘。言“弘吉”吉卜术语,卜辞屡见,《尔雅·释诂》说:“弘,大也。”六二“弘吉无咎”犹九四“大吉无咎”也。可见,部分《周易》训诂类书籍,始终不舍爻位“乘承比应”的解读原则,依此可窥其微言大义。

研究《周易》,天文历法常识不可或缺。《周易》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关联源远流长,《易》卦爻辞中就能找到古人观天象的例证。天象与易象的转换,也是解易之关键。《周易》中既有天象,也有气象,更有描述日、月、星辰运行的历象。历象日月星辰,先是对宇宙日月星象的认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天垂象,圣人则之”等思想观念都是探讨二者相关联的基石。概括地讲,《周易》与古天文历法的联系,不外乎两点:一是卦爻辞与天象或气象的联系;二是《易传》与历法及历算的联系。卦爻辞与古天文的关联,除了易象与历象的角色互换,也保留着卦爻辞纪时的例子。《离》“日昃则离”、《睽》卦“载鬼一车”等,都是易象与历象的角色互换的实例。卦爻辞纪时的例子,有《蛊》卦辞“先甲三日”,《巽》爻辞“先庚三日”等。《易传》与历法的联系,重在易数与历数的交织演变。如大衍之数与《三统历》《太初历》《大衍历》等的交错应用,相关联系,可结合古历做纵深研究。

《易》与数术之关联,其实并没那么复杂。《周易》原文有“数”也有“术”。《周易》中的数既见于卦爻辞,又见于《系辞》。易卦之源原或于阴阳二数、卦爻变数、河洛之数有关联。此外,《系辞》所讲易数,即天地之数、大衍之数,其推演方法都较为简单,懂加减乘除法,就能明白其原理。然易数与历数的演变,则较为深奥,需结合相关历法历算推演,如《三统历》历数就引用了易数。易数的存在或数字卦的演变,不过是为了证明易卦之框架体系的合理性,易卦排序、卜筮起例的原由。

《周易》之“术”,即占卜与筮法。卜者,殷商龟卜之遗法,见易卦爻辞。《左传》《国语》皆可佐证。如《左传》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瘳论事,卜得《丰》之《离》。再如《国语》所载,晋文公想依仗秦国的帮助重返晋国,因前途未卜,于是亲自以《周易》占了一卦,问:“还有晋国吗?”得卦为贞《屯》悔《豫》。筮史言凶。司空季子却说:吉!在《周易》中,《屯》卦和《豫》卦卦辞都有“利建侯”(《屯》卦卦辞:“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屯》卦初爻爻辞也说:“盘桓利居贞,利建侯。”《豫》卦卦辞:“利建侯行师。”)又如,晋臣狐偃劝晋文公去勤见周襄王,先卜而后筮。

无论结果如何,这些都是引证《周易》经文说明问题或阐述作者观点的例证。筮者,蓍草起例,十有八变而成卦,见于《易传·系辞》,也融合于易卦爻辞之列。

虽说《周易》广博精微,但追本溯源、探赜索隐、明其真象,皆不离“文法训诂、天文数术”八字箴言。

  • 相关信息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46362308 23084921 49215812 58120102 01024476 44764636 46364293 42934285 22332214 22140122 01225460 54605055 50550123 01232136 21361643 16435554 55548380 83804952'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473119) and MATCH(title) AGAINST('46362308 23084921 49215812 58120102 01024476 44764636 46364293 42934285 22332214 22140122 01225460 54605055 50550123 01232136 21361643 16435554 55548380 83804952'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10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