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把四柱预测学的基础知识讲了一遍,现在到了最重要的步骤了——怎么去论命。在论命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说一说四柱预测学论命的体系及其沿革,免得新人入门时看的书杂乱无章而不知哪种理论是正确的。
我们前面简单的提过一些四柱预测的发展历程,这里再重点科普一下。
第一阶段,从战国时期的邹衍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五行生克的理论开始,发展成一种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为基础的算命术,这段时间流行的预测之术是巫祀、卜筮和相术,此时的阴阳五行预测学侧重于用纳音和年干来推断人事。
期间重要的术数类著作有著名学者刘向集合门人编纂的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系统反映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七略》,术数命理类书籍被编入“术数略”,除此之外最著名还有王充的《论衡》。
第二阶段,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推行发展到唐代。唐朝李虚中精研阴阳五行学说,能根据出生年月日辰的天干地支准确的推断一个人的贵贱寿夭、吉凶祸福,后人把他称为利用五行推人命的开山祖师,此时阴阳五行预测术仍是以纳音为主,只不过李虚中把它推行发展到了时干,兼论年干和时干。此时四柱预测学的论命方法侧重于纳音和神煞论命,天干为禄、地支为命、纳音为身是为天地人三元。
期间重要的术数著作有相传为郭璞所作的《玉照定真经》,李虚中的《李虚中命书》,萧吉的《五行大义》,西窗老人著的《兰台妙选》,珞琭子著的《珞琭子三命消息赋》。
第三阶段,发展到宋代,徐子平进一步把五行推命发展成现代我们所熟知的以日干为主的四柱八字算命法,这种方法被后世奉为圭臬,人们为了纪念他的重要贡献,又把八字推命术称为“子平术”。此时段八字预测的方法已经不再以纳音为主,演变到以日干分格局论命,取喜、用、相、仇、忌五神的高难境界,干支的纳音、神煞和片面干支组合的看法已经逐渐沦为次要参考的地位了。
期间重要的术数著作有徐子平著的《徐氏珞琭子赋注》二卷,徐大升根据徐子平的论命方法记录下来的《渊海子平》,相传是京图所著的《滴天髓》,廖中的《五行精纪》,据考证是吕子固著的《三车一览》,郭程著的《应天歌》。
第四阶段,明清两代及以后,四柱八字发展到鼎盛时期,各种著作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书房派理论家和江湖派实践者共同推动发展四柱八字理论的形成。此段时期,八字仍以格局论命为主,但也发展出了以《滴天髓》和《穷通宝鉴》为理论的真五行论命方法,即现代新派的始祖。
期间比较有名的著作有万民英的《三命通会》,《滴天髓》的刘伯温注解,沈孝瞻的《子平真诠》,韦千里的《千里命稿》,余春台的《穷通宝鉴》(即《拦江网》),张楠的《神峰通考》,袁树珊的《命理探源》,徐乐吾的《造化元钥》(即穷通宝鉴)、《子平粹言》、《滴天髓补注》、《滴天髓征义》、《子平真诠评注》,没留下作者姓名的《星平会海》,陈素庵的《命理约言》,任铁樵注解的《滴天髓》(此书内注解错误百出,但贵在传承,后有徐乐吾的注解较为优良)。
这里重点说一下两种看命方式的不同,以免初学者在看古籍论命时发生不知所云的疑问。两种方法取的用神虽然都叫用神,但完全不是一个意义,另外还有调候用神一说等,意义各不相同,在学习时不可混用。
格局法论命重视四柱整体,以日干为主,年干为根,以四柱月令能量最强的取格为用,分喜、用、相、仇、忌五神,以官、印、比、食、财为吉神而顺用,以杀、枭、劫、伤、才为凶神而逆用,平衡四柱命局的五行。
真五行法论命更注重日干阴阳五行的平衡,取能平衡日主阴阳的五行为用,不再重视吉神和凶神之说,以阴阳五行的强弱旺衰平衡调候扶抑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