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辰八字

尚君善_感恩母校——回忆浑源师范读书的日子

发布者:游客网友2022-04-23 06:27:33娱乐57次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初心习作

给您优质的写作练笔平台

感恩母校——回忆浑源师范读书的日子

文 / 尚君善

清明节前一天,接到母校浑源师范王海生老师的电话,他编辑校志,和我约稿。今年的清明节,疫情来袭,不宜走动,就乘机写点东西,表达对母校的感恩。

/ 初始记忆 /

1981年,适逢中考改革后第一年,初中毕业生可以考取师范。记得周末归来,初三班主任告诉我们,志愿填报已经完成,都是高中。我未在场,也“被填报”了高中。于是问老师,还能报什么,老师淡淡地说:“师范。”“师范干什么?”“和我一样,教书。”“公办民办?”“公办!”“那我报师范。”“没有表了,都填写好了。”“我报师范。”于是,全班有一半同学跟着我要求重新填报志愿,老师只好请示教育局,用小刀刮掉表格上的字迹,写上师范。山里太穷,急需要早点参加工作,自食其力。师范,无疑是上天的恩赐。秋天,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考上了,我是其中之一。浑源师范,圆了我的人生梦,不用支付学费,伙食费或其他,有国家补贴,真是太好了,感恩党和政府,感恩师范学校,感恩我的选择!

开学了,父亲帮我打包行李,从四十里外的山村骑自行车送我进县城,然后送上通往浑源县的客车,今生的“功名”,就这样开始了!

高大宽敞的校门,白底红字的照壁,干干净净的道路,清爽整洁的校园!所有的房屋,除了高大的礼堂,剩下都是平房。校园的中央,是学校的办公区,有几排办公用房;校园的东边,一排一排的平房,从北向南,先是教室,后是宿舍,宿舍的东南面,是水房、锅炉房,宿舍的最南面是学校的大礼堂,礼堂南面,便是开阔的操场!操场的远处,便是巍巍恒山!校园的西边,也是一排一排的平房宿舍。校园道路两边,垂柳依依,宁静而柔美。多么气派的学府!我们四个同学一个宿舍,每人用十二块砖头垒起的简易脸盆架台,还有土炕(一年以后改造成暖气、床),比起初中,太高档了。从大山深处走到恒山脚下,从乡村的学校走向师范学校,满心里都是知足、满愿、幸福感!从进入学府的第一天开始,到41年后的今天,我从来没说过一句对母校揶揄的话,相反,从那时开始,到现在所有的一切,我都认为是被母校所赐,感恩之心,始终不变!

入学第一天,进宿舍门时,不小心包裹行李的床单沾上门上未干的紫色油漆,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一个大个子就忙着帮我打来水,清洗床单,说隔久了就洗不起了,我看着他娴熟的动作,感到这里的老师真好。回过神来一问才知道,他也是刚来的同学,广灵的杨建明,后来我们班的劳动委员。感激、激动、温暖、佩服之情油然而生。到底是师范学校,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人,连同学都这样成熟、懂事,令人仰慕!不久,过来一个年轻的人,黑亮的皮鞋,乌黑的头发、精气神十足,一个宿舍一个宿舍地查看登记,他就是我们的57班的班主任徐守权老师,帅气,精干,威严,让人敬畏!

多少年过去了,以上这些场景历历在目。因为,我今生最高学府,最终的在校学习生涯,只有浑源师范。参加工作后,我曾经到大学工作过,比如雁北教育学院,但我没有在那里学习过。浑源师范,就是我的大学。我这辈子的知识基础、个人学风、读书习惯,思维方式、处事风格,都是靠浑源师范三年的学习养成,母校教给我的,不仅仅是做人的态度,最重要的,是永远保存一颗求实纯真的赤子之心,在母校面前,我永远是一个未长大、不违心的孩子。

/ 生活印记 /

浑源师范的生活,让我终身铭记。前不久生病了,爱人看着我不吃不喝的情景,非常着急,问我想吃什么,我回答:面条。一连吃了三天也是这个。我告诉她,我当年师范读书,病号饭就是这个。她恍然大悟。吃着清淡的面条,我想起好多。肯定地说,进入师范后,温饱才有了保障。那时候在农村,生活非常艰苦,衣服是补丁摞补丁,吃的多是玉米高粱,尤其蔬菜,更是奢侈品。到了师范,每日三餐,科学搭配,实在是太好了。早晨有小米稀饭、咸菜,玉米窝头,有时候是小米土豆稠粥,中午是大米、馒头,圆白菜土豆豆腐烩菜,晚上有时是挂面,有时是其他。学校想着办法给我们调剂生活,后来增加了馒头、挂面,减少了玉米窝头,隔几天吃一顿肉菜。这样的生活,于我,确实甚好。规律、营养,定量,符合身体发育需要。偶有病号,便是面条鸡蛋。

圆白菜烩土豆豆腐,甜甜的味道,有时候吃起来,感觉格外特别。有的人不喜欢这样的菜,我喜欢。凡是学校所有伙食,我都喜欢。因为都比我家乡好。偶尔听到同学抱怨,我都感到诧异,感觉不应该。每到秋季,礼堂北面,堆满了圆菜,如同一座小山。从农村来的我们,对这些都有深深的感情。于是,好奇心驱使,到东南的菜园瞧瞧,哇塞,满园瓜果,都是好东西。这可不是“百草园”,而是“百果园”。菜园的西墙,就是学校操场的东头,一人高的花篮墙,可以窥视里边的情况。于是有一天夜里,几个胆大的同学就到菜园去“偷”吃“禁果”去了。临走的时候,和我要了一个手提兜,那上面还有我的名字。他们走后,我提心吊胆,生怕牵连。直到深夜他们才回来。惊险的故事、紧张的情景,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述:到了菜地,匍匐着采摘西红柿,但是,不一会好像被发现,管理菜园的领导非常负责,张模老师(后勤领导)的手电如同炮楼上的灯光,不时扫射,险些没回来,一些柿子,他们不敢拿,就悄悄塞进到操场的花篮墙(菜地的西墙)里边了,等早晨跑操的时候伺机去取……悬着的心放下了,看到同学的勇敢机智,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大家公议,再不能这样了,不能让逮住处分、丢了饭碗,但是,大家对后勤老师的敬业精神非常佩服。那么负责的态度,实在是了不起!负责精神,是浑源师范的魂。

每到周六,同学们最喜欢听音乐老师李光道的声音:“各班的生活委员,到教导处领取电影票”,云云。李光道老师,歌唱得好,做事认真,普通话标准,非常有形象。师范三年,是我这辈子看电影最多的三年。几乎每周一次,甚至两次,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几百人走向电影院,那样的场景,真是恒山脚下、浑源县城靓丽的风景!同学们兴高采烈,神采奕奕,走进电影院,对号入座,然后安静地看电影,跟着剧情心潮澎湃,入心入脑。尤其是每部电影的插曲,无论多难唱,都会在校园响起……好多的历史故事,好多的艺术基因,就是在那个时候植入心中。和农村比起来,仅看电影一项,那简直不敢想象,一般来说说,一年有一两次放电影,已经很了不起,尤其我们山村,经常需要到十里以外的乡里取片子,真是急死人。在师范,却过着周周看电影的奢侈生活,这样富足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每个同学都心满意足。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和我的同学,从电影里学会好多,而电影,也成为此后不可或缺的生活味精。

师范的晚上,有自习。下了自习,一般九点多。每天晚上,班主任都要查房,督促同学们按时熄灯休息。熄灯的故事,也是一摞一摞。有一天,一个同学假装班主任查房,敲打其他宿舍的门,大家以为老师来了,都屏气小心。做多了,自然有马失前蹄的时候:一次,他正扮演查房的角色,得意洋洋搞恶作剧,一回头,才看到班主任徐老师站在身后,啊呀呀,惊魂难定,不知所措……二年级的时候,由于改造暖气,我们换了宿舍。到了校园的西面。以为晚上可以自由迟睡了,于是下起棋来。十点半了,教导处丁长绥老师突然敲门而入,狠狠批评教育了一通,作为初犯,宽大一次。一个小时后,以为老师早走了,大家又开灯下棋,谁都想不到,严肃的丁老师就一直守候在外面,他进去,就说了一句话:下棋的同学明天早晨到教导处。同学们满怀羞愧,忐忑不安。第二天早晨,我们早早到教导处找丁老师“领赏”,丁老师一字一板,非常认真地讲了爱惜身体,按时作息、提高自律、为人师表的道理,黑黝黝的眼睛仿佛看透了一切,我们任他批评,等候发落。没想到,他最后和蔼地说:“去吧!”一股热流瞬间温暖了全身,丁老师的大爱让我们无地自容。从那以后,我们再没有半夜下棋,再不敢给老师添麻烦。丁老师,脖子稍长,纯正的京腔,非常的负责。他没教过我,但班里的同学没有不尊重他、不怕他的。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一脸充满爱心的严肃,气质独特,内心高雅,毕业几十年都让人牢牢记起!据说他后来调回北京,龙归大海。

师范的生活,丰富多彩。领导、老师,是同学们关注的焦点。印象中,从书记校长到一般职工,每个老师都非常负责,非常敬业,非常有德行。而这些评价,都散落在我们所遭遇的各种或大或小的故事中。要说起来,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他们的言行形象,给同学们对标对表,确立了榜样,他们的认真负责,形成了学校务实的风气,构成了浑源师范看不见的底蕴。

/ 老师映像 /

三年师范生活,最难忘的是老师。2006年教师节,我当时在朔州市政府办公厅工作,非常想念我的语文老师,于是含着泪写了《我的老师王信梅》,然后投寄到《大同晚报》《朔州日报》,都给刊发了。我当时不知道老师在哪里,因为她退休多年了,听说孩子们多在美国,一时联系不到她,就写写文字表达思念了。王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夫妇都是老学究,山西大学老牌毕业生。她和王维是老乡,来自山西祁县。个子不高,一脸坚毅。治学严谨,写得一手好字。我师范毕业后,她向张维序老师推荐我参加《雁北教育志》编写工作。

我在师范读书,王信梅是我的第二任语文老师,个头不高,看起来是40岁的样子,对我们要求极严,尤其在监考的时候,手里拿着红笔,只要发现学生稍一违规,当场红笔一挥,零分落卷,毫无情面。同学们有的因此很是怕她。她和牛学艺老师,李光道老师,都是监考严格敢于“现场执法”的老师。

老师的家中,满地都是书,一堆一堆,几乎没有下脚处。家里没有电视机,1987年后,好像才有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几个孩子轮流洗锅、打扫家,最小的莉莉后来考入清华,那时候好像才上高小。老师的爱人王文德先生,是本地区人品的极品,治学严谨,为人平和,衣着朴素,内心恬淡。无论学识还是其他,说是非常高雅的一位正人君子一点不为过。后来我和他一起在雁北写教育志,一起在雁北教育学院工作,他任中文系主任,后来,她们夫妇被当地名校大同一中调去。王老师依然严谨,依然严格。她的5个孩子,4个出国,都是非常出色的人才。

2021年国庆节前夕,丰子胜、刘晓平老师夫妇回朔州老家,周学礼老师做东请客,我和同学陪同,席间说起信梅老师,刘老师给我一个电话号码。然后,国庆节期间,我到大同看望舅舅,和舅舅一起拜访了王老师。那天适逢小雨,心情非常高兴,王文德老师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慈祥满面,高高兴兴下楼迎接我们。我终于见到王老师。她刚从医院回来,腹痛病愈,曾患脑梗,头发尚黑,大脑记忆稍退。但她依然记得我的一些事情。八十岁了,身体不错。尤其文德先生,谈笑自若,一如从前。他说,退休后有的地方高薪聘请他工作,都谢绝了:“我就为了休息才退休,想工作就不退休了”。表里如一,知行合一,身心守一,他的修为,是真正的修行悟道。我们谈信仰,谈人生,谈生活感受,有说不完的话。和老师坐,如沐春风,心里非常开阔。当下面对的一刹那,我感觉,人就应当这样活着:释然,豁然!

回过头,说说我的舅舅尤先孔老师。他是浑源师范的留校生,曾任语文组长,后勤副校长。任什么职,那是一种环境评价。我要说的,与这些无关。因为我了解的舅舅,本来是一个纯朴正直的正人君子。在大石口的时候,他是吃苦耐劳的好社员,言谈举止,颇有儒者风范。那时候见到他,你可能会想到南阳诸葛孔明等隐居时的生活,厚道睿智,对人关爱尊重,这是我童年的印记。恢复高考制度后,他刻苦复习了一段时间,考上浑源师范学校。学业优异,留校任教。他是我生命的贵人。我人生每一步关键的路,都有舅舅的心血和付出。比如,我考上师范面试的时候,他就和招生的老师打了招呼。我想争取去编写教育志,他就领着我去找张维序老师。他了解我的不安分、不稳定的内心,总是给以最恰当最有用的指引。这些,都是亲情私恩。作为浑源师范的老师,我最想说的,是舅舅的大智若愚和吃苦担当精神。他生活简朴,那时候住在学校西面职工区南面第一排西数第一间宿舍。记得家里有一张圆桌,是不锈钢管交叉架支撑的锯末压板桌面。那既是饭桌,也是书桌。只要有空,他就在读书。我入学的第二年,舅舅就到省教育学院深造。在师范一起的时间,大约为我读一年级那段时间。但是,学生们的口碑,描述了他的形象。我毕业后,遇到上几届的校友,都用舅舅做引子介绍自己:“先孔老师是我舅舅”,于是听到的都是对舅舅的赞美和肯定:“讲课特别好,有真才实学”“人非常好,厚道实在”,诸如此类云云。我从别人的口中,从自己的心中,了解了舅舅,也在心里依赖着他。他对于自己的了解,对于身外的态度,都非常切实。他始终以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自居,没有任何非分之想,他看重的,是自己本身、能力本身。每每和我谈到副校长职务,总是实在地说,“那没用,头衔而已!”他来自农村,来自最底层的社会,所以对中国社会的看法非常深刻、真实,对社会形态、社会结构、官场政治非常清醒。因为清醒,所以处事淡定,遇事从不大惊小怪。除了自己的学识、付出、思想意识,其他一律不放在心上。他始终如一的本色,朴素和简约的生活,勤奋自觉的学习习惯,对人情世故的洞悉,对生命的尊重,都是我心中的明灯。他身体好,从不说工作累,从不说生活不好。无论遇到什么,都是忍辱负重,默默担当。他属于优秀知识分子,但类似知识分子中最厚道的农民。他和我,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幸运者。我有一本1988版的《四书全译》,657页定价4.5元,舅舅拿去看了,把《论语》从头至尾批注了好多。有非常切实的见解。比如“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他批注道:“今人多以此伤孔子,其实孔子所办学校不是农学院而是干部学院,当一位农民向导弹专家求学稼时,其结果不是亦如是吗?”“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他批注道:“富再教谈,先使富后教之,如何富,孔子讲得不多,富本无止境,富在比较中存在。”如此等等。书还给我后,我一直保存在书房,和我爷爷的医学手稿、三爷爷尚庸身的史学书稿一起,作为镇宅之宝。去年《初心习作网》刊发了他的一组古体诗,傲骨铮铮,好评如潮。我作为主编,点评了两句:“人间烟火最知味,厚重文笔有古风。”这两句,是我发自心底的评价。多少次了,我都想着写写我的舅舅,但是多少次了,都难以着笔,因为景仰和尊重,因为感恩和惭愧。我这样浅薄的德行,浅薄的学识,浅薄的阅历,哪里有资格去写高大厚重的尤老师呢?这一次,是必须了。尤其让我惊讶的是,他退休后,感觉自己身体很好,居然到中学给高三学生代课,他把自己的学识展示在最有用的地方,也许这是他心仪的价值所在。需要说明的是,舅舅没给我们班上过课。

非常庆幸我在全校学风最好的57班。在那里,我们遇到学校顶尖的老师,王毓成(后任雁北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黄自强(北岳中学校长)、牛学艺(黄老师爱人)、王信梅、赵振中(生前曾任朔州市招办主任)、孟仰光、朱纯元、孙堂、李金花、徐守权、贾天佐、王大儒、李春江、范仲友、刘温(校医)、张新民、刘静美(后来调到怀仁大修厂工作)刘晓平、王建成(现在省教育厅任职)、张景顺等老师。这些老师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都是出名的好老师。有缘听他们的讲课,得他们的亲传,现在想来真是三生有幸。

老师们留给我们的印象,各有特色。三年级实习前夕,班主任徐老师一天课堂上,突然好像想不起什么似的,滞留了大约一分钟时间。正当大家焦急地等待的时候,徐老师突然开口:“实习的时候,要养成良好的讲课习惯,没话说就停下,不能说口头禅,要干净利落”,原来如此,他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动作,以后工作中遇到讲说、发言,我从来是有啥说啥,不说废话。这种习惯,源于徐老师。

生理卫生课的老师,是校医刘温先生。他一口灵丘腔调,但最会讲课,最懂学生心理。无论多复杂的课,他首先一句:“非常简单!”接下来娓娓道来,有条不紊地开始教学,他的一句简单,让我们学习起来倍感轻松,似乎真的简单多了。这种心理暗示,这种教学艺术,让我经常回味。尤其在以后教育孩子辅导孩子的时候,我经常模仿着说:“非常简单……”十分轻松地就把孩子引导到解决问题之中。刘老师的智慧,给人希望和方法,是个教学高手。四十多年前学的生理卫生、营养学等,一直伴随着我,以后所有的医学常识,都来自这本小书,记得那么牢,是得益于刘温老师的“简单”教学。

孟仰光老师普通话纯正,水准颇高。王大儒老师说话和蔼,从内到外都散发着善良的气息,朱纯元老师不善言谈,却是个标准极高的领导型人才,他创建了“五讲四美标兵班”的样本。王建成老师亲和力强,天生是人事专家。

/ 同学记忆 /

说出来也许你不会相信,师范三年,我们依然是那样一种少年状态,尤其和女同学,有的三年都没说过一句话,多数没说过话,直到毕业的前一天,面临天各一方,才想起拿着个本子,让同学签名,热泪止不住流,有的同学离校的时候,失魂落魄、嚎啕大哭,居然错过车次……

就是这样一群风华少年,幼稚少年,未来,却承担起各地各区域的教育教学大梁,承担起各种各样需要扎实苦干的工作,这样一群人,求真务实,精益求精,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从厅级到县处级科局级干部都有。教育界,我们班有太原市某职业中学校长韩生银、怀仁一中云东校区校长魏杰、同仁中学(集幼儿、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校长王占山、怀仁教育局副局级领导靖怀玉,张墨森在大同矿区任教,表里如一的好老师;广灵县教育局杨建明、灵丘县山区教育李志学等等。郝进南在省司法系统某中心任职,正处级领导,姜淑平在朔州市人大,正处级干部,左静梅从事法律,成为浑源名律师,王登文在北京从事新闻事业,还有佛教方面出家人士义清(俗名李冬花)。

1981-1984年,是我们读师范的三年。几十年过后,人们总结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1984,被列为最光辉灿烂的时代分界点,那个时代,人们从旧体制走了出来,改革的举措层出不穷,时代面貌焕然一新。而我们这代人,有幸从那里走来,亲历、见证了那个时代,并为那个时代添砖加瓦,奋力拼搏。回忆起来,心中无比美妙。开放的思想,高尚的灵魂,家国情怀,实干精神,无疑是时代留给我们的烙印。我们愿意与那个时代的人合作、交际、做事,因为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在师范的时候,好多同学目标是继续深造,参加高考。因为这些都是六个县的学霸类学生,考入师范,多有不甘心。于是偷偷自学英语,为高考准备。龚利,就是其中之一。不善言谈,有空就学英语,若干年后,考入大学深造,毕业后到大同铁路学校任教。那个时候,学校的主课主要是围绕小学教育展开,所以,写毛笔字、音体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都是学校的主要科目。但这些科目,与大家的兴趣爱好有关,有的同学课余时间,到音乐室练习风琴去了,有的同学,却是到图书馆借书看书去了。我自己对英语不感兴趣,所以从思想上绝掉了上大学的梦。我天性孤僻,愚钝,自满,只按着自己的兴趣去图书馆看书。我好多的书,就是那个时候知道的,知道作者、内容,知道书名,甚至鲁迅的《何典》、王充的《论衡》,大小仲马的名著,四大名著,都是那个时候阅读的,好多中外诗歌,都是那个时候阅读的。我们班,人才济济,比如数学学霸张有真(可惜英年早逝),物理学霸韩生银,古文方面,我也凑个数,写作方面,有姜淑平,大家都得益于班风,我们57班,是体质最差、最能学习、学风最好的班。同学中,有豁达大度的辛佩,本分勤奋的名亮,笑星谢志利、韩强业,雄心勃勃的李景旺,杠头尚有亮,茂富大叔李志学,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想起靖怀玉来。我们照毕业照的时候,他还在医院。那一日,他突发疾病,被学校送往浑源县医院、转大同市某医院。我们毕业的时候,是带着问号关心他的。后来我到怀仁县委办公室工作的时候,才在怀仁县教育局遇见靖怀玉。互道惊喜之后,他讲述了自己大难不死、徐老师救命的故事。原来他得了心包炎,开始以为脑膜炎,徐老师带着钱,亲自陪同,在大同某医院渡过了救治的难关。他热泪盈眶,一边是解答我的悬念,一边讲说惊险的情节。浓浓的同学情,真切的感恩心。认识怀玉,也是在他生病时。那一年学期末,怀玉因病请假多日,到考试前一周到校复习,竟然,每门课平均九十多分。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天才的样子。他大大的脑门,亮亮的眼睛,智慧的模样。在校的时候,隐圣显凡,工作之后,却特别能干、特别会干,游刃有余。在怀仁县教育局工作,同学们一有难题就找他,他家成为我们的一个聚会点。

那一年毕业,学校举行了丰盛的聚餐。还是以组为单位的圆桌,吃完晚饭,第二天,就毕业了,就要“壮别天涯”。吃饭的时候,还是正常的样子,但到了收拾东西的时候,这群幼稚的孩子,才突然回过神来:原来这是师范“最后的晚餐”!于是气氛越来越不对,有的同学突然哇哇大哭起来。是啊,那个时候,信息不畅通,没有手机,没有其他信息载体。同学们于是互相走动,说说话。不知道谁拿出本子,找同学签字留念,写通信地址,写赠言心语。于是像传染一样,都忙着开始做这件于日后有意义的事情。这时候,才发现,好多同学居然还没说过话,别说打交道了。于是都鼓起勇气,别意绵绵,互相留言了。尤其女同学,我们多数没说过话。那时候年少,多数是从农村过来的孩子,比较“封建”,哪里敢和女同学一起呢?风气如此,与个人无关。记得那天夜里,大家很晚很晚才睡觉,有的整夜未眠。别离的乌云,如山一样笼罩着每一个心头,无限的同学情,顷刻间释放,真是相见恨晚、别意如潮。大家有的想,这一别,不知道此生再有见面的机会没有,因此啊,缠绵悱恻,难以承受。第二天的时候,有的同学因不忍别离,居然错过班车……说到这里,感觉我还是幸运的,后来到雁北教育学院工作,浑师不少同学到这里深造,班里一半同学到这里读书,我们又一起度过两个年头。同学的情谊,真正加深了好多。

后来,我参加同学的一些婚嫁活动,每每看到时代对人的冲击,心里隐隐感受到时过境迁的苦痛,便更加怀念学生时代的生活,更加回忆浑源师范的日子,更加怀念那时的没有面具没有功利的同学情。但是,一成不变毕竟是一厢情愿。岁月使同学成为一种概念,一种标签。所谓同学情,已经改变,这于我是深深的伤害,我于是怀揣着昔日的梦,毅然决然走进“桃花源”,谢绝多数的宴席,封存我心中神圣的同学之情。无需要理解,无需要认同。爱的真切,梦的完美,必然经不起任何虚情假意的打击,我决定淡出了同学的视线,只真心为同学去做事。

师范的生活,最浓郁的是文化氛围。学校有图书馆,大街有新华书店、报刊亭。我们课余出去散步,去感受灵秀的浑源县城,满满的书香味道。我们到书店,购买各种各样喜欢的书,到电影院前的报刊亭,去购买《诗刊》、《大众电影》《散文》等文学期刊、杂志。有时候一走就是几个小时!浑源县城,因恒山而闻名,因师范而流芳。

多少年过去了,想起浑源来,想起师范来,真是非常亲切。那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地方,是我们梦想起飞的地方,更是我们今生“功名”的发端之地。浑源师范,你给我知识,给我习惯,给我正气,给我工作分配的机会。可以说今生的功名,被师范所赐,今生的作为,都发端于此!

我的母校,心中的圣地!

- END -

尚君善

男,1966年1月生,中共党员。

浑源师范毕业后,曾分配雁北聋哑学校工作,后在雁北教育局、雁北地委组织部参与史志编写工作,在雁北教育学院、怀仁县委办、朔州市政府办公厅、朔州市政务大厅、朔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工作,现任朔州市司法局四级调研员。业余时间,开展公益活动,于2017年创办了《初心习作网》,提倡初心教育、全民写作,为提高中小学生写作水平提供练笔平台。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著作有《教你看八字》。

文字丨尚君善

图片丨尚君善/网络

文章来源丨初心习作网

编辑 | 小陈

初心习作

给您优质的写作练笔平台

  • 相关信息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41483093 30934138 _ 24482287 22873624 36244803 48030110 01100110 01102756 27565068 50682775 27755220 52204206 42062322 23222233 22334273 42732136 21364053 40535551'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476462) and MATCH(title) AGAINST('41483093 30934138 _ 24482287 22873624 36244803 48030110 01100110 01102756 27565068 50682775 27755220 52204206 42062322 23222233 22334273 42732136 21364053 40535551'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10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