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视觉中国
记者|赵萌
编辑|翟李猩
近日,民政部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民政省级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婚姻登记数据为763.6万对。中国的婚姻数量在2014年开始下降,2013年达到1346.93万对,2019年跌破1000万对大关,2021年跌破800万对大关,创下1986年以来民政部公布的婚姻数据的历史新低。
季度数据显示,2021年第一季度结婚人数增长36.9%,第二、三、四季度分别下降12.4%、14.7%和21.8%。2021年结婚人数降幅最大的是湖南省,降幅为15.5%,青海、天津、河北、安徽、江西、福建的降幅也超过10%。只有新疆、西藏和山西的结婚人数比上一年有所增加。2021年结婚人数最多的是河南、广东和四川,分别为59.1万、59.1万和51.2万对。
人口学家易富贤向界面新闻分析说,结婚人数下降的原因很多。一是育龄妇女人口在减少;其次,晚婚晚育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有数据显示,安徽省女性初婚年龄已经从2008年的26岁推迟到2021年的30.73岁。此外,婚育观念的变化,如单身人口比例的增加,也会对已婚人口数量的变化产生影响;最后,是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人们的婚育计划。2021年第一季度结婚人数同比增长36.9%,属于恢复性增长。这是因为2020年第一季度结婚人数同比减少44.7%。
民政部年度统计季报显示,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结婚人数分别为1133万、1059万、1011万、926万。易富贤特别指出,如果没有疫情,按照线性下降公式,2020年和2021年的结婚人数应该分别是864万人和797万人;疫情导致结婚人数减少。2020年和2021年,实际结婚人数仅为813万人和764万人。这意味着疫情将使2020年和2021年的结婚人数分别减少51万和34万,共减少85万。再加上很多人放弃生育,疫情导致2021年和2022年有数百万儿童出生。
疫情对中国生育的影响。制图:易富贤
此外,易富贤注意到,自2021年1月1日起,离婚冷静期正式加入离婚登记程序,导致民政登记的离婚数量从2020年的373.3万件大幅下降至2021年的213.9万件。离婚难度越来越大,也影响了人们对结婚和生育的决定。
人口学家郑文也认为,近年来,中国育龄妇女平均每年减少约500万人。以2019年为例,15-49岁育龄妇女比2018年减少500多万,其中,20-29岁育龄妇女减少600多万。他说,这种萎缩现象可以从近年来新婚人数每年减少7%-8%得到证明。目前,22岁至35岁的女性是生育的主力军,而在未来10年内,这一生育高峰期的女性数量将大幅下降30%以上。
统计显示,与2013年相比,2021年结婚人数下降了43%。中国的结婚率从2013年的9.88 ‰骤降至2021年的5.41‰。2021年结婚率最低的五个省行政差分别是上海、浙江、福建、河北、湖南,分别只有3.6‰、4.1‰、4.4‰、4.5 ‰和4.5‰。结婚率最高的五个省份是西藏、青海、贵州、安徽和宁夏,分别为9.3‰、7.8‰、7.6‰、6.9‰和6.8‰。
易富贤指出,结婚人数减少的直接后果是出生人数减少。大约60%的孩子是20-29岁的女性所生,所以20-29岁的婚姻数量与生育数量直接相关。中国20-29岁的结婚人数从2013年的1851万骤降至2020年的871万。他估计2021年可能只有730万左右。2021年结婚总数和20-29岁结婚人数均大幅下降,2022年出生人数可能下降10%左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出生率仅为7.52‰,人口净增仅48万人。这是自2017年以来,中国出生人口连续第五年下降,出生人口和出生率均创下1949年以来的新低。易富贤预计,2022年,将有超过900万人出生,人口将开始出现负增长,这比国务院《全国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的预测提前了9年,比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年版》提前了10年。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在婚育习俗、托幼教育、税费减免、妇女权益保障等方面对愿意多生孩子的家庭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