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也不准。为什么呢?佛法告诉我们业果决定一切,过去世积善现在就得善果,过去世造恶现在就得恶果。命运是存在的,它受到业力的左右,佛法教给我们的转命之法就是业果。
不准是因为
很多人喜欢算命,有种种心态。有的人姑且一听,只信好的不信坏的,近似娱乐;有的人信不信都很矛盾,尤其是听到不好的,忧愁恐慌。不管算得准不准,自己内心都平添了无数心理负担,反而会促使恶业的成熟。命运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漫无规律,也不是命中注定,而是业果法则。
人的际遇,是由宿世的业力决定的,若没有突出的善恶业,那么命运基本上是注定的。但是这个注定,是指没有努力的情况,如果能够依照业果之理真修实干,命运就能够改变,甚至能有很大的改变。
大安法师:
一个人如果正当你原来的业力,要系缚你的心——要来报的时候,你忽然发了菩提心,按照佛法真实地去修行,你的心跟佛法相应,这时候你心就能转业。宿世的业虽然来报,好像它决定,但是由于你的心转变了,所以它也就不一定会来报的。
那么大家了解印光大师,印光大师按他自己的传记讲,一个会算命的说他的寿命只有三十八岁。所以印祖为什么很早就闭关,写一个字幅叫念佛等死啊?他就好好念佛,就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佛号把他的寿命变短为长,所以他活了八十岁。
大家看那个《了凡四训》——大家可能都看过了,它也提供这么一个例子。《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给他的儿子—— 在七十九岁的时候——写下的四章的训言。第一篇就是立命之学,袁了凡是以身说法,原来叫袁学海,很小时他的父亲去世,他的母亲就让他学医。结果他碰到一个能算命的先生,说他是仕途中人,然后给他算——用邵康节的《皇极数》这样的一个算法跟他算。
算得非常准了:哪一年考中秀才,哪一年补廪,哪一年做贡生,哪一年能够在四川一个县做县长,活五十三岁——甚至五十三岁那一年八月十四日丑时命终,命中没有儿子。一一跟他算得清楚,考秀才的时候考多少名,府考考多少名:一一都验证。所以算命这个东西也是一门学问了,你不能说它是迷信:你真是提供一个生辰八字,他给你一生的流年、命运排下来。
袁了凡就很相信了。他在南京国子监的时候,就拜访云谷禅师,跟云谷禅师对坐三昼夜不起一个妄念。云谷禅师觉得:你这个年轻人不错呀,你怎么不起一个妄念哪?袁学海说:我想打妄念也没得打呀,我一辈子都明白了。这个云谷禅师就说:我还以为你是个豪杰,原来你是一个凡夫。这个袁学海很奇怪:这样说起来,命运难道可以改变吗?
云谷禅师很肯定地说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引用《尚书》——命由己作,福由己求;佛门讲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智慧得智慧;《周易》也说趋吉避凶,如果命运有一定的话,你想避也避不了,想趋也趋不了,但《周易》为君子谋,他能够让君子趋向吉祥,回避凶灾呀。这说明是可以改变的。
这一说——阐释的立命之学,袁了凡一下子茅塞顿开哦:原来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命运操之在我的。所以他发起了大心,发起了惭愧之心:自己没有举人的命,没有进士的命,这是自己的业果;自己命中没有子女,这也是命中没有福报。自己没有福报,发了惭愧之心,忏悔往业,受持准提咒,然后就发誓先行三千件善事,求科第、功名的这样的命运改变。结果他行善事不容易呀,三千件的善事他可是用十年时间来完成的。
我们确实:平时想做件善事,心理障碍很大呀。你看到一个水龙头在那里哗啦哗啦流水,想把它拧紧,都要经过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啰:为什么别人不做,我要去做啊?再说我做了,人家是不是说我出风头呢?怎么怎么……他都会有很多障碍。行一件善事都不容易,更何况三千?所以他用了十年。
结果就当他发了大心行善事的时候,那个算命先生算的就不准了,算的本来那次礼部考是要考第三名的,他考取了第一名。以后下面都不准,都朝好的方面转。所以他考取了举人,然后再发誓三千件善事求进士的命;他考取进士了,然后发愿一万件善事求儿子的命——得儿子。结果他生了两个儿子,寿命他没有求,五十三岁安然度过,写这个《了凡四训》的时候已经是六十九岁了。
你看看他一生用他的行为来表明这种立命,所以心可以转业的。但一定要发起转变的心,如果还是因循苟且像原来的心一样,自己一天到晚无所事事,那这个算命先生给他算的是一丝都不差的。
——大安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