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这是华夏先秦典籍《左传》真实记录的历史,并不是作者胡编乱造的奇闻异事。

鲁庄公二十二年等同于公元前672年。
这一年,还处于春秋早期,七年前,齐桓公傲视群雄,杀伐四方,以诸侯国主之位,代行周天子之权,从此登上人生巅峰,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让齐桓公没有想到的是,在他称霸七年后,鲁国的史书《左传》中,悄无声息地留下了两段齐国将在三百年后灭国亡族的预言!
公元前672年,也就是鲁庄公二十二年,无论鲁国内部还是华夏大地,发生了很多大事。

但是,《左传》作为鲁国的国史,并没认真记录鲁国本国的历史,却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一个诸侯小国一一陈国在很多年前发生的一堆鸡毛蒜皮的小事。
主角,即将闪亮登场,他就是陈国陈厉公之庶子一一陈完。

话不多说,先看算命那些事儿!
………………………………………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原文如下:
陈厉公,蔡出也。
故蔡人杀五父而立之,生敬仲(陈完)。
其(陈完)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pǐ》。
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代陈有国乎?
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
……若在异国,必姜姓也。姜,大岳之后也。山岳则配天,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乎。
………………………………
译文如一下:
陈厉公的母亲是蔡国公主,为了帮陈厉公上位,蔡国出兵杀掉了陈厉公的五个叔伯。

后来陈厉公生下了陈完,字敬仲。
(仲字,只要出现在先秦古人的名字中,通常是兄弟排行排在老二的意思。比如孔子,字仲尼,文革以来,孔夫子被人喊了数十年的孔老二。)
陈完年少时,周王室的一位太史出访陈国,陈厉公听说这位太史对《周易》的领悟和运用非常了得,于是请他给陈完算上一卦。
太史欣然占卜,算出了遇"观"之"否"这两个卦。
太史解释道:《周易》"观"卦的卦辞是:观国之光,利用宾为王。
陈厉公一听吓了一跳,问道:我家陈老二要代替我的位置,成为陈国的继承人吗?
太史哈哈一笑道:莫急莫急,非也非也。你家老二建功立业的地方并不在陈国,而在异国他乡,他本人的成就嘛也就一般一般,但是他的后系子孙将取得不可估量的成就。
……如果非得让我算一下这个异国他乡在哪里,我觉得一定在姜姓封国(暗示姜子牙的齐国,前文提到的齐桓公就是姜子牙的子孙,名叫姜小白。)
……陈厉公啊,到那个时候,陈国也许已经走向了衰亡,但是通过陈完的"潜龙勿用",到子孙们的"见龙在田",再到"或跃于渊",终有一日必将"飞龙在天",谁还有比这更牛逼的命运吗?
……………………………………
看完前边这段文字作何感想?
但凡对春秋战国的分界点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一定会左手指月,右手问天!
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这两个事件不就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吗?
(本篇介绍的是田氏代齐,后文将通过算命那些事儿,详细介绍三家分晋的算命故事)。
怎么可能?
怎么可能算得这么准?
《周易》真的牛逼到如此地步了吗?
不急!
作者研究算命那些事儿的时候,也经历过灵魂的震撼。
从向往,痴迷,只到夜不能寐。
怎么会这么准呢?
思来想去,得出一个猜想,《左传》虽然是鲁国正史,也许后人在编撰整理传抄的过程中,把后来发生的故事添加到了《左传》中了呢?
比如陈完本人,虽然是陈国的王子,作为庶子想进入本国史书都难,想要青史留名更是难上加难。
但是,惜字如金的《左传》,作为鲁国的国史,在《左传,庄公二十二年》的记录中,只留下了一个故事,一个人,那就是陈完。
一个逃奔齐国的陈国小王子,怎么可能得到鲁国国史的如此青睐?
后来了解了一下训估派的理论,他们通过字音字意,语气语法,修辞造句等训估方法,一个字一个词的比对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左传》的很多字词,包括很多修辞方法和语言结构并不属于春秋时期,训估派认为《左传》大概成书于战国时期。
结论是:后人改写补充了史书!
后来我又学习了解了一下疑古派的理论。
疑古派,之前有一个特别响亮的头衔,叫作大师,这几年又有了另外一个特别响亮的头衔,叫作公知。
他们的疑古,最初还带有一点训估派作学问的底气,后来嘛,为了怀疑而否定,为了否定而怀疑。
疑古,本不是坏事,因为心有疑惑,才会找寻真相。
自民国以来,疑古派变成了对华夏文明的怀疑派,变成了对华夏文明的否定派和坚定的西化拿来主义者,觉得只有西方的自由民主才能救中国。
所以,在此我把疑古派先枪毙了,不管好的坏的。
为了一个陈完的故事,看了那么多书,又去了解了不少学派和思想,还生了一肚子闲气,难道这个故事的真假就无法甄别了吗?
这个问题作者将在《左传》晋献公算命的故事中来回答。

在这里,我们先把陈完的故事讲完。
下一节,是陈完娶媳妇的事。
其实在《左传》中,用的是倒叙的笔法,先写陈完娶媳妇,后写陈完年幼时。
古文本就不好读,还弄个倒叙就更不好读。因此,作者先写陈完幼年算命的故事,再写他成年后娶媳妇儿的事。
话不多说,书接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