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导语
他一生历经风雨,却依旧泰然处之。
把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潇洒人生。
他的诗句脍炙人口,妇孺传唱,流传千年。
而他的豪放并不是与生俱来,是历经波折后不断调整不断修行得来的。
他就是苏轼。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他被称为千古第一文人,也有人称他为千年来最有灵魂的诗人。而我喜欢苏轼,是因为他带给我们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即使是这首被贬黄州时写的《卜算子》,也能让我们从中学到苏轼始终保持着高洁品质与在逆境中也不忘自我修养的高尚人格。

02《卜算子》以及写作背景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这首词作于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乌台诗案其实就是一场文字狱,自王安石变法以来,许多新的律法并不适合。苏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嘴上又不敢说不来,于是就用诗歌讽刺时事的传统方式来写诗讽刺,以此希望对国家有所补益。那些喜欢向皇帝进谗言的人读了,就收录并从中挑出相关的文字,上书弹劾苏轼,说他诽谤君王,还说他勾结皇亲国戚图谋不轨。于是,苏轼就这样被捕入狱。
最终,苏轼得到了赦免,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刚到黄州时,便住在定慧院。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而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03词作赏析
在这首词中,苏轼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写出了自己劫后余生的惶恐以及内心的孤寂和自己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片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以及幽人独往来,孤鸿独飞的一个情景。弯弯的月牙儿,写成了缺月。梧桐是诗词中孤独的象征,幽人独来独往,更是孤寂,而飞鸿是灵动的,却也是缥缈无法触及的。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会经历到许多东西。有春意得意,也有时运不济,更有愤愤不平,冤枉憋屈。春风得意时,我们是达观的,那么在时运不济之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苏轼选择了静坐修行。
苏轼在《答秦太虚书》说自己初至黄州时,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
静坐的原理和功效,今人多有用到并提倡。这与佛门的静坐不同。佛门的静坐是修心的基础,已求得心中无物。我们的静坐是为了收敛容易放纵的心性,保养容易衰老的躯体,以便更好的处理事情,待人接物,这是为更好的入世做准备。苏轼便领悟到了这一点。静坐期间,心性一旦养成,那么,此后纵复出从人事,事已则心返,自不能废矣。意思是即使再出来处理人间事务,事情一做完心思就返回(到那种境界里去了),前期静坐努力得来的修行,也不会白费。

人被各种欲望所束缚,被各种情感所影响,往往只管勇猛无畏的前行,容易迷失自己的本心,这是因为没有这一番静养修习的功夫,不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本心。所以,在这么一个缺月挂梧桐的深夜,苏轼独自一人静思,悟出自己的人生哲理。
即使自己是被冤枉的,渴望得到理解,不希望有这样的孤独,但是他与生俱来的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气节,不会因此改变。
这是一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从苏轼笔下,用这种高妙的艺术技巧表现了出来。

04
结语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一首好词,不仅仅在意境美,还有它带给我们意境之外的高境界。
苏轼的词便是如此。
这与他注重自身修养,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是密不可分的。
菜根谭有言:水不波则自定,鉴不翳则自明。故心无可清,去其混之者而清自现;乐不必寻,去其苦之者而乐自存。
没有清波荡漾,水自然就是一池清水,没有灰尘,镜子自然也是一片清明。所以心灵的清净,不用去刻意追求,只需要去除杂念自会清净。也不必去寻找快乐,将心里所有的苦都忘却,剩下的,自然就是快乐了。
自生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
得意时自省,失意时静思,如此,方成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