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选大学重要,
还是选专业重要?
是211、985的大学名气重要,
还是普通院校的特色实力专业重要?
填志愿要不要考虑所在城市大小?
好大专强过民办的本科吗?
……
随着高考成绩陆续公布,
志愿填报工作即将展开。
报得好的意义,
丝毫不逊于考得好。
一些考生和家长觉得,
既然成绩无法改变,
那就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下点功夫。
但在五花八门的数据信息面前,

你的焦虑可能价值千金。
这门生意被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机构盯上了。
有的商家号称掌握内部大数据,
可以提供各类咨询服务,
比如AI志愿填报、
智能数据卡、性格测试、
咨询师一对一在线指导、
专家两小时速成、
……
各种产品服务,
让人眼花缭乱。
它们少则需要几百元,
上千是标配,
多则几万元。
一些广告语,
看得学生和家长心里起急。
成绩出来后,
需求更急迫。
有些机构乘机坐地起价,
大赚一笔。

重视志愿填报,
谨慎选择专业,
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
是一种理性的态度。
有些家长平时非常节俭,
到了花钱咨询填报志愿之时,
成千上万元,
眼都不眨地往外掏。
心情可以理解,
但切莫冲动,
最好三思而后行。
不是不能花钱寻求帮助,
而是要客观看待它们的作用。
专家建议也好、
大数据算法也罢,
本质都是辅助工具。
不要本末倒置,
把它们的建议当标准答案。
填报志愿最重要的
是学生基于自身实力和兴趣的判断。
专家在短时间内根据经验下结论,
大数据算法利用公式出结论,
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盲目相信这些意见,
损失金钱是小,
造成误判,
选了不合适的学校和专业,
时间成本可就大了。



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市场
这个可以有。
但不能泥沙俱下,野蛮生长。
目前市场缺乏规范的定价机制,
报价存在看人下菜碟现象。
填报志愿的需求一般从6月升温,
热度持续一个月左右。
很多机构没有专人,
而是临时搭建班子,
包装一下专家,
准备一下话术就上岗;
一些所谓的专家
并未专门研究这个领域,
有人是往届学生,
还有的是学生家长。
他们给出的建议是否科学,
要打一个问号;
有的专家上来先搞一波性格测试,
如同大型算命现场,
让人觉得这钱花值了。
有些专家为了避免纠纷被追责,
放弃传统志愿填报对的冲、稳、保原则,
积极推荐保守的选项。
好分被浪费人才被漏掉的可能性增加。
这个市场很大,
需要规范化管理,专业化运营。
只有有关部门加强监管,
从业者强化自律,
这个市场才会健康发展。
高考填报志愿,
功夫应该下在平时。
高中阶段除了专注学业,
学生要提前做好生涯规划。
自主选科就关联到未来的专业选择,
这时候就应逐渐明确前行的方向,
而不是等到了期限,
再有病乱投医。
各地各校要在高中阶段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
还要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
为学生提供参考信息、政策解读和咨询指导。
别把到了关键档口的学生,
推向无良的商家,
看着孩子们被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