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辰八字

追踪夏朝.夏朝的文明本色14:《山海经》记载的“河之南”:有夏之居,殷之畿内,周之洛邑2022-07-1512:16来源:姑苏城外念史书

发布者:游客网友2022-07-28 16:34:18网络娱乐197次

 

原标题:追踪夏朝.夏朝的文明本色14:《山海经》记载的河之南:有夏之居,殷之畿内,周之洛邑

追踪夏朝第三篇夏朝的文明本色

第十《山海经》记载的河之南:有夏之居,殷之畿内,周洛邑

作者 黄饮冰

核心提示

一、河之南是少康复国的力量之源

二、《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的河之南

第一,西次山经的首山是崇吾之山,此山的位置在河之南。

第二,西次三经列山走向崇吾之山是起点(首山)

第三,不周之山和昆仑之丘均在中国,不在外国。

第四,昆仑之丘、不周之山,也是我们熟悉的。这里也要明确以下概念:

1.《山海经》中的昆仑之丘与昆仑之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山海经》中的不周之山已经不是山,而是历法概念。

三、历史记载的河之南(河南)

1.河之南即是河南

2.周朝与河之南的关系,皇甫谧在《帝王世纪》做了详细的考证,也梳理了周朝的起源和迁移:

3.《三海经.西次三经》崇吾之山是邙山头

4.殷商有三亳,西亳在偃师

史料附录

中心词 河之南 有夏之居 殷之畿内 周之洛邑

我之所以近期再读《山海经》,是因为近期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有些人在解释《山海经》,他们解释《山海经》,是用《山海经》为西来说背书,把《山海经》解释成西来经。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我只告诉对我关注的人《山海经》到底说了什么,我只读《山海经》,不会抄袭任何人的作品。有些人也请不要自作多情,因为我的逻辑,自在我的系列文章中。今天重复谈谈河之南。

一、河之南是少康复国的力量之源

实际上,我一直就在谈冀都与河之南,因为这两个地名,代表了华夏文明起源的原始密码。尧舜禹时期,称晋南或晋中南为冀都,称河洛伊地区为河之南。而夏后氏的北支,很早就活动在秦晋高原上,在大禹治水时形成黄河之西河,导致夏后氏北支生活于晋中南。夏后氏南支,活动在伊洛颖广阔的流域。夏后氏建立夏后朝,回到冀都之域建立上都,夏后氏南北支合二为一。太康失国,丢失了冀都,五子南下生活在洛汭,太康南下畋于洛表,河之南成为了夏后氏一个新的政治中心或政治支点。在后羿专权、寒浞代夏期间,寒浞灭了处于山东潍坊的夏后朝的重要支持势力斟鄩和斟灌,斟鄩向西迁徙,目标也是尹洛地区,这就加强了伊洛地区夏后氏的力量,为少康复国建立了复兴基地;斟灌向南迁徙,在今武汉黄陂建立盘龙城,这是少康复国的又一支坚强势力。河之南对于夏后氏,是多么的重要。后羿废太康而不自立,实际是因为夏后氏在河之南拥有强大的势力。

二、《山海经.西山经》记载的河之南

《西山经》记载:西次三经首山是崇吾之山,在河之南......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嬴母之山......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又西三百里,曰阴山......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其上多棕枬,下多金玉......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糈用稷米。

第一,西次山经的首山是崇吾之山,此山的位置在河之南。这个河之南就是《山海经》中最靓丽的词语之一。我们不知道崇吾之山,但知道河之南。帝喾都西亳,夏五子迁居的洛汭、夏太康畋于洛表,夏帝桀13年迁于河南,商汤都西亳(从先王居),西周卜营洛邑,东周以洛邑为都。河之南一直就没有离开中国上古历史。河之南,在秦代为三川郡地,在西楚霸王是河南王地,在汉代为河南郡地。这个河之南就一直在中原,在河洛伊流域。

第二,西次三经列山走向崇吾之山是起点(首山)崇吾之山的下条出现西北一词(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其下条继续出现又西北一词(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其下条继续出现又西北(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下条回归又西。即在河之南的崇吾之山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在长沙之山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在不周之山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下回到又西,即从钟山起,山列的走向从西北向转折向西。

槐江之山下条出现西南一词(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其下条回归又西。说明这里坐标起点实际上又回到了崇吾之山,而不是槐江之山,即崇吾之山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从昆仑之丘开始,山列的走向向西。

所以西次三经的山列排列走向,以河之南的崇吾之山为首山,以崇吾之山为起点,山列的走向有西北——西、西南——西两个走向。西次三经是从河之南的崇吾之山为起点,向西西和西南西而去的。

第三,不周之山和昆仑之丘均在中国,不在外国。有意思的是,不周之山崇吾之山西北670里,昆仑之丘崇吾之山西南400里,而崇吾之山河之南邙山头。如果以河之南邙山头为定位,不周之山在陕西东南部、山西西南部方向,即不周山在秦晋地区,具体是汾川一带昆仑之丘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北部方向,具体在秦岭尾部。

第四,昆仑之丘、不周之山,也是我们熟悉的。这里也要明确以下概念:

1.《山海经》中的昆仑之丘与昆仑之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昆仑之丘是昆仑山,昆仑之虚是昆仑高原。

2.《山海经》中的不周之山已经不是山,而是历法概念。连山历法,东西对点山各7座,南北对点山各7座,用虚拟网格定位天空中太阳的运动节律,从而判断季节、时间和节气。陶寺观象台,就是连山历模型,建设于距今4700年,是炎帝连山历模型。柱子就是山的模拟。所以《山海经》中的不周山,就是陶寺遗址出土的观象台。共工怒触不周山,就是把陶寺观象台的立柱毁了。连山上天,就成为了二十八宿。

不周山、昆仑之丘的大致方位图十字是崇吾之山(邙山头)

三、历史记载的河之南(河南)

1.河之南即是河南

河南一词,在《古本竹书纪年》见过:(夏桀)十三年,迁于河南。

河之南一词,在《帝王世纪》见过:太康畋于有雒之表今河之南

《帝王世纪》也有河南一词:周文武都酆鄗至平王徙都河南考哲王封弟揭于河南

河之南与河南,是用词习惯的区别,河之南就是河南。

2.周朝与河之南的关系,皇甫谧在《帝王世纪》做了详细的考证,也梳理了周朝的起源和迁移:

周后稷始封邰,今扶风是也。

及公刘徙居邑于豳,今新平漆水东北有豳亭是也。故《诗》称笃公刘,于豳斯馆。

至太王避狄,循漆水,逾梁山,徙邑于岐山之阳,今美阳西北有岐城旧址是也。故《诗》称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南有周原,故始改号曰周

王季徙程,故《书序》曰维周王季宅程是也。故《孟子》称文王生于毕郢,西夷人也(孟子.卷八.离娄下: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

暨文王受命,徙都于丰,在今京兆之西是也。故《诗》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

及武王伐纣,营洛邑而定鼎焉,今洛阳西南洛水之北有鼎中观是也。

周公相成王,以丰、镐偏处西方,贡不均,乃使邵公卜居洛水之阳,以即土中。故《援神契》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于是遂筑新邑,营定九鼎,以为王之东都于洛邑。故《周书》称: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唯洛食是为王城,名曰东周。故《公羊传》曰:王城者何?东周也。《地理志》王城本郏鄏之地,是以或谓之郏鄏。故《春秋传》曰成王定鼎于郏鄏河南是也。今郏鄏东门名鼎门,盖九鼎所从入也。

成王既卜营洛邑,建明堂,朝诸侯,复还丰、镐。故《书序》曰:成王既黜殷命,还归在丰

至懿王徙犬丘,秦谓之废丘,今京兆槐里是也。《世本》曰:懿王居犬丘,厉王淫乱,出于彘。今河东永安是也。

平王即位,徙居洛,《洛告》所谓新邑也。《国语》曰:幽王灭,周乃东迁本殷之畿内,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域,河、洛、瀍、涧之间。周于南柳七星张之分,鹑火之次也。

及敬王避子朝之乱,东居成周,故《春秋经》曰:天王入于成周是也。

后六年,王室定,遂徙都成周。是后晋又率诸侯之徒修缮其城,以成周城小,不受王都,故坏翟泉而广焉。翟泉地在成周东北,今洛阳城中有周王冢是也。

至赦王又徙居西周而失位。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

第一,姬周氏族群起源于后稷弃,弃之母是有娀氏女姜嫄。后稷始封在,就是现在的扶风。

第二,姬周氏族群用周作为国号,是因为周原。

第三,《孟子》称文王生于毕郢,西夷人也这就明确告诉了我们孟子的时代关于西夷的慨念。后人所谓西夷来自孟子。毕郢,古地名,传故地在今陕西省咸阳县东二十里。郢也作

第四,武王伐纣,营洛邑而定鼎焉今洛阳西南洛水之北有鼎中观是也成王既卜营洛邑,建明堂,朝诸候,复还丰、镐。

第五,以即土中周朝认为洛邑是天下之中。《援神契》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于是遂筑新邑,营定九鼎,以为王之东都于洛邑。

第七,《地理志》王城本郏鄏之地,是以或谓之郏鄏。故《春秋传》曰成王定鼎于郏鄏,河南是也。即洛邑在河南。

第八,平王即位,徙居洛,《洛告》所谓新邑也。《国语》曰:幽王灭,周乃东迁本殷之畿内,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域,河、洛、瀍、涧之间。就是洛邑原本是殷商的京畿之地。历史地看,洛邑地区,是有夏之居,又是殷之畿内

史学界历来对西周是否以洛邑为都和成王所谓伊洛有夏之居充满争议,何尊的出土,为成王之说解了围。

《逸周书·度邑》武王: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途,北望过于有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其曰兹曰度邑。邑,指洛邑。度邑,即规划洛邑。周武王在位2年以后死了,周公及周成王继承了周武王的意愿。

《逸周书·度邑》记载了武王灭商后就打算在伊洛地区营建新都的历史及武王所谓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与何尊铭文中的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可以互佐。何尊不仅可以证明成王卜营洛邑,夏商周视伊洛为中国。

《尚书·洛诰》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与何尊铭文中唯王五祀、唯王初雍,宅于成周可以互佐

可见,成周洛邑,是成王灭殷商后裔之乱、重新完成国家统一设立政治国都,国家社稷置于洛邑,九鼎置于洛邑。史书对丰镐定位是:丰,文王所都;镐,武王所都。这与帝尧、虞舜、大禹、夏启一帝两都的传统是统一的。

何尊铭文中国

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汭[ ruì ]河流会合的地方或河流弯曲的地方。洛河(南洛河)与伊河在下游汇合成伊洛河注入黄河南河,伊洛是黄河的支流,伊洛与黄河南河一起形成豫西北的三川大地。成王此语的意思就是,从洛水转弯处直到伊水转弯处,夏代人选择在伊河和洛河的北边居居,时常迁移,这里就是有夏之居。

有夏之居也是殷商的京畿范围,即殷商的直辖区域。

3.《三海经.西次三经》崇吾之山是邙山头

古籍中的河之南河南实质是一地,三川郡地,西楚河南王国地,河南郡地。

河之南崇吾之山,大约在黄河南河与伊洛河的夹角处。崇吾之山具体位置如下图所示。这座山是邙山的东头即邙山头

崇吾之山位置图(邙山头)

4.殷商有三亳,西亳在偃师

皇甫谧《帝王世纪》考证商邑亳时说:汤始居亳,学者咸以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洛河之间,今河南偃师西二十里尸乡之阳亭也,以为考之事实,甚失其正。他认为《孟子》称汤居亳,与葛为邻,案《地理志》今梁国宁陵之葛乡是也。汤地七十里,葛有伯耳,封域有制。葛伯不祀,汤使亳众为之耕,有童子饷食,葛伯夺而杀之。计宁陵至偃师八百里,而使亳众为耕,童子饷食,非理也。今梁自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非偃师也。故古文《仲旭之浩》曰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即《孟子》之言是也。汤又盟诸候于景亳,然则二亳皆在梁矣。《春秋》会于亳是也……及盘庚立,复南居亳之殷地,故《书序》曰将治亳殷,今偃师是也。然则殷有三亳,二亳在梁国,一亳在河洛之间。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蒙为北亳,即景亳,汤所盟地。偃师为西亳,即盘庚所徙者也。故《立政篇》曰三亳阪尹是也

我认为:商汤开始以南亳为都,与为邻居;后迁都西亳,与夏朝为邻居(在盘庚立为帝重新迁西亳之殷地);在北亳会盟诸侯;这就是殷之三亳。西亳在偃师,其遗迹是今河南偃师西二十里尸乡之阳亭,即考古发现的洛阳偃师商城遗址。

洛阳偃师商城遗址,在偃师城西1公里、距二里头遗址6公里处。这里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商朝早期城址,遗址内有大型宫殿建筑和军事防御设施,城内的排水设施完备,护城壕、排水沟、大渠一应俱全,街道纵横,王城、府库、兵营、城门排列井然有序,这是商代早期城址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帝都。大多数专家认为,它就是文献中所记载商汤灭夏桀的基地和商朝建立的第一都城——西亳。西亳也是帝喾之墟。

黄饮冰2020919日星期六。本文原标题:《山海经》4:河之南。本文此次再发进行了修缮,主要是确定崇吾之山是邙山头。黄饮冰2022613日星期一。

史料附录:

1唐朝李泰括地志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从都之。

2水经注阚骃曰亳,本帝喾之墟,在《禹贡》豫州河、洛之间,今河南偃师城西二十里尸乡亭是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相关信息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55235557 55574736 47361915 47361915 19152136 21364636 46363587 35871730 17304111 14 03260122 01224129 41292603 26033013 30130123 01232839 28395256 52562136'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483279) and MATCH(title) AGAINST('55235557 55574736 47361915 47361915 19152136 21364636 46363587 35871730 17304111 14 03260122 01224129 41292603 26033013 30130123 01232839 28395256 52562136'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10
  •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