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壬午科状元,姓王名阅。但王阅的生平仕履史料无载,关于此人也无话可说。
在王阅的同榜进士同学中,有个人很有名,他就是担任过宰相的唐代名臣柳浑。柳浑,原名柳载,祖籍河东,徙居襄州(今湖北襄阳市)。
柳浑出身草根,儿时家境十分贫寒。少年柳浑十分懂事,立志通过刻苦学习改变命运,出人头地。柳浑的家人曾找名气很大的大师给他看过相,大师说他面相主贱而且短命,如果出家做和尚或道士,倒是有可能延寿。于是,家人就想让柳浑出家。没想到,柳浑却是个喜欢拼搏不信命的有志少年。他对家人说,什么延寿不延寿,如果不让我读书学习,去做那劳什子的和尚道士,我宁愿现在就死。柳浑能有这样的见识,在当时实属少见。
经过多年打拼,柳浑在二十八岁那年进士及第。登科后,他先是被任命为单父(今山东单县)县尉,后来又做过衢州(治所在今浙江衢县)司马、江西判官、监察御史、袁州(今江西宜春市)刺史、兵部侍郎、尚书左丞等官职。柳浑从基层做起,一个一个台阶干上来,最后官居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高位。
柳浑是个很有才干,也很有正义感的官员,遇事敢于担当。他在江西任职时,一个寺庙的和尚们不守清规戒律,偷偷喝酒取乐,不慎引发火灾。为了推脱责任,和尚们一口咬定门卫是火灾的责任人。当时,这座寺庙的势力很大,几乎黑白通吃。因而,得了寺庙好处的官府上下,明知门卫是冤枉的,却没人愿意或者敢于为他说话。在这种情况下,柳浑与同事崔祐甫挺身而出,全力为无辜的门卫辩护,使其免遭牢狱之灾。这件事,为柳浑赢得了很高的声望。
柳浑是个很有人文情怀的官员。在他担任宰相期间,有个玉工受命为皇室加工制作玉带。在制作过程中,不小心弄坏了一块玉。被吓坏了的玉工,就偷偷到市面上买了一块玉顶替。玉带制好后,眼力很贼的唐德宗,发现其中一块玉跟其它的不太一样,事情就穿帮了。唐德宗很生气,就要以欺君之罪处死玉工。柳浑据理力争,认为按照法律规定,玉工的行为罪不当死,最多打一顿板子即可。因为柳浑的坚持,玉工挨了一顿板子算完事。
柳浑是个很讲原则和规矩的官员。韩滉受皇帝宠信期间,大权独揽,事无巨细,一概插手,并且时常越权越位。韩滉虽然对柳浑有举荐之恩,但大公无私的柳浑却正告韩滉说,您的前任宰相因为处事偏激,经常破坏制度规矩,所以干了不到一年就被摘了乌纱帽,难道您也想重蹈他的覆辙么?在柳浑的提醒规劝下,韩滉颇有悔改之意,张狂高调的言行有所收敛。
柳浑是个很有骨气的官员。张延赏把持朝政期间,刚正不阿的柳浑,有些言行让他很不爽。于是,张延赏就让亲信给柳浑传话说,先生如果在朝中少说话,位子才能坐得久。柳浑正色对那亲信道:你回去替我谢谢张大宰相的好意,但也请你转告他,我柳浑头可断,但是说话的舌头不可禁。怀恨在心的张延赏,就想方设法排挤打击柳浑,将原本是副宰相(尚书左丞)的他,改任为右散骑常侍。散骑常侍虽然是门下省级别最高的谏官,但却没啥实权。
柳浑是个荣辱感极强的官员。朱泚兵变发生后,柳浑隐避于终南山中。他的名望,使朱泚极为艳羡,几次三番派出使者,以宰相官职相诱,试图将其收罗门下,但一身正气的柳浑,始终不为所动。无计可施的朱泚,在发布伪政权组成人员名单时,将柳浑公布为宰相人选,想以既成事实来逼柳浑就范。此时的柳浑,名字还是柳载。朱泚垮台后,柳浑上书皇帝申请改名,称自己的名字已经被反贼所玷污,今后耻于再叫柳载这个名字。自此,柳载改名为柳浑。
柳浑是个为政清廉、两袖清风的官员。他不喜奢华,没有声色犬马之好,生活十分简朴。做官那么多年、做了那么大的官,柳浑不仅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及其家人谋取私利,也没有为自己购置任何房屋、土地等产业。这一点,在古代的封建官员尤其是高官之中,极为罕见。柳浑为人诚恳朴实、平易近人,从不摆谱端架子。凡是与他交往的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对他的人品赞不绝口。
柳浑文笔很好,著述颇丰,擅长散文写作,有文集十卷传世。
柳浑为政府服务接近五十年,最终位极人臣。他活了七十五岁,这在古时已属高寿。事实证明,当初算命先生关于柳浑面相贱、寿命短的两个判断,纯属无稽之谈。不信命爱拼搏的柳浑,以不凡的作为,把自己的名字写进了历史。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柳浑柳浑,其实一点都不浑,做官当如柳惟深(柳浑一字惟深)。
壹点号谷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