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请分享你刚编的故事。
Part1
最近看到知乎一个上热搜的回答,问题是父母百万年薪,自己算不算富二代。
本来问题倒是没啥,但一群回答问题的人以及在评论区留言的人开始装逼了,什么年入百万刚脱贫,年入百万在北上买不起房,年入百万就是渣渣,然后开始了我有一个朋友系列。
本来我不是很喜欢讨论这些,但有的群体误导性太强,让人觉得年入百万都是穷逼Loser,年入10万是不是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了,然后仇富仇社会仇政府,所以我必须要矫正一下。
我对经济数据很了解,倒背如流那种,都懒得引用,我就直说了,中国人均收入3.6万,人均GDP也才7万,年入百万排在前万分之五,也就是说每一万人只有5个人可以达到这个水准,绝对是精英了,如果连万里挑五的人都买不起房,中国岂不是遍地睡桥洞的?
我们就拿买房难度最高的北上来举例,无需买最高端的别墅,无需买到市中心,刚需房4-5万一平,一百平米的总价400-500万,全款买房都没问题,更别提贷款买。
知乎上的年轻人喜欢吹牛逼,暴露最明显的就是不懂贷款买房,全凭想象计算。
北京商业房贷首付3成,公积金首付2成,500万的房子首付150万就够了,年薪百万也就是1年多的事,如果这个难度叫买不起房,那一天的收入买一套房才叫买得起?你当买房是买菜么?
经济学有个术语叫房价收入比,意思是一个家庭多少年的收入可以全款买房,注意了,家庭,全款买房。
举个例子,一套100平米的公寓总价500万,你的家庭年收入是100万,那么房价收入比就是5倍,意思是一家人5年的收入全款买一套房。
国际上的平均数值是5-6倍,我们称之为合理区间,但这个平均非常笼统,细分到城市就不一样了,大城市竞争激烈,人口涌入多,服务业集中,房价收入比必然很高,比如香港是20.9倍,悉尼是11.7倍,洛杉矶是9.2倍。
中国的买房难度确实比国外大,这一点必须承认,所以房价是三座大山之一。
就全国来讲,房价收入比普遍在5-6倍,并不高,但一线和二线城市普遍超过10,最高的深圳达到了34.2倍,不靠贷款是绝对不用想的。
但即便是深圳,三成首付一交,买房就从34.2年的家庭年收入变成10.2年了,再把30年贷款期限一拉,每年的还款额并不多,正常家庭完全可以承受,而这个10.2年只需要达到当地的平均收入即可。
一个年入百万的人,就算老婆是全职太太,在深圳买10万一平的房子,首付也就只用3年,还贷压力小得很,继续发展的话,靠投资收益甚至存款利息就可以覆盖。
而且年入百万的人绝不会娶一个花瓶回家,老婆不至于是个寄生虫,所以家庭年收入只会更高,买房压力更小。
盲目吹牛不可取,妄自菲薄同样不应该,年入百万在美国都算很靠前了,美国人均收入是3万美元,按汇率换算就是20万人民币,百万年薪已经是美国人均收入的5倍。
只要不买大别墅、江景房、跃层式豪宅什么的,百万年薪在任何城市买房都不是问题,我之前聊的是最艰难的情况,你要是把目标降低一点,比如买个北上郊区的套二,那百万年薪买房不要太轻松。
再往低了说,成都的房价才1万6,最核心区域3万多,郊区不到1万,百万年薪在成都是人上人,全国还有大量房价不足1万的城市,三线小城拿不到百万年薪,但自己当老板年入百万是没问题的,这已经是当地土豪了。
Part2
接下来谈谈父母百万年薪,自己算不算富二代。
贫富看的是积累而不仅仅是当前收入,一个资产过亿的家庭,哪怕父母都退休,他也是富二代;一个资产为0的家庭,哪怕父母年入200万,他也不是富二代,所以这是New Money和Old Money的问题。
一个北上土著,家里不止一套房,父母年入百万,那妥妥是富二代,所以这个话题得看具体细节。
中国有个财富报告,大致划分是:北上广深杭资产超过5000万算富裕,二线城市资产超过2000万算富裕,不同机构的标准不一样,但范围基本相当。
你想想,二线城市一套房才100多万,贵的300多万,2000万资产是5套高端房加一辆百万大奔、一辆代步奥迪,再加上百万的闲钱,这还不算有钱?
不要看了点富豪榜排名就张口闭口几百亿,东哥只存在于你的想象中,王思聪也不会跟你把酒言欢,杰克马经常出现在公司,但都在台上讲话,聊的都是国家大事。
很多人就是新闻看多了,把自己装填在一个想象的环境里,觉得不口出狂言就代表自己没见识,今天聊贝佐斯,明天聊比尔盖茨,后天马云,大后天巴菲特,然而自己一摸钱包,几百块还要父母给。
跟买房一样,富二代也是个看地域的词汇,县城里几百万妥妥的富二代,但在北上只能勉强迈入中产的门槛,年入百万在纽约不算高,但在中国任何地区都是人生赢家。
你要是不信,你可以去相亲角挂出自己的照片和收入,看看形象达标、年入百万的男生是不是被女生疯抢,可能女生还没抢,当父母的已经来围堵你了,真当人人都是王思聪?
像下面这种吹牛不交税的,说父母年收入120万还没到中产,自己正在读大三,年收入300多万,家里十个亿,治疗痛风一年1200万,好的理疗一年3000万,十个亿只能算中产,这就是知乎体,装逼竞赛已经进入白热化,堪称内卷化的冷战。
按照10个亿只能算中产的说法,全国只有不到1万个中产,14亿人里13.9999亿都是底层,我们的富裕程度还不如朝鲜,甚至不如非洲的乌干达。
很多人说话是完全不过脑的,继百万年薪买不起房之后,10亿都只能算中产了,再这样发展下去,除了马云马化腾就没人敢说自己有钱。
下面这个匿名用户也很离谱,说家庭年收入200万很普通,如果他是王思聪,那确实有资本这么说,再说狠一点,说成穷光蛋都行,但问题是这个人月花销不足1000,目测还是学生,谁给他的勇气放出这样的乌云屁?
真正年入百万的都在努力工作,越是超过这个数,人脉越广,社交越多,压根没功夫跟你在网上扯淡,哪怕是媒体人,工作是撰文,人家也没理由装这个逼,因为说这些话没有任何收益,只会招人嫌恶。
Part3
最后聊聊知乎这个平台。
我之前说过,知乎用户平均年龄24岁,30岁以上的只有20%多,我这种人在知乎算是老年人了。
一个学生扎堆的地方你谈什么买房呢?一群人校门都没出,买过房吗?
学生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社会历练和毒打,说话飘在天上,我见过不把马云放眼里的应届毕业生,宣称30岁之前保底赚一亿,结果现在27了,100万都没赚到,也不知体会到赚钱的艰难没有。
有的年轻人上了名校,成绩好、智商高、才艺佳,脑子就开始抽风了,有句话叫钱难赚、屎难吃,赚钱和学校里的表现是两码事,学校里老师喜欢你就行了,赚钱需要无数消费者的认同,还需要同事或员工的配合,对能力的要求不在一个档次。
知乎是公认的引流平台,都当备胎用,为什么?因为那里太穷,作者没有收益。
知乎有几个转折点,每一次转折都让内容质量严重下滑:
第一个是2013年放开注册,这导致周鸿祎、李开复等大咖离开,因为大佬精力有限,他们不想和闲杂人等交流,门槛很重要。
第二个是2016年头条崛起,两年之内从知乎挖走了一大批有实力的大V,没有收入激励,知乎的质量江河日下。
第三个是咪蒙被封,咪蒙的高管加盟知乎做了市场总监,这个人在知乎负责引导话题,从那时起,知乎就变成了男女撕逼的平台,成天南拳妈妈VS田园女权,除了发泄没什么用处。
说实在的,很少有牛人会跑知乎上去显摆,把知乎作为主要平台的自媒体一定很穷,我现实中认识的百万大V就是当爱好娱乐,本职工作在BAT,知乎上完全没收入,知乎粉丝最多的张家玮也就那样,公众号根本做不起来。
像我这种咖位,在知乎上都是被人肉的命,我有几家公司根本逃不出群众的筛查,想低调点都不行,哪个牛人吃饱了去知乎显摆呢,时间越往上越值钱,在知乎吹牛有收益吗?
自打转行做自媒体,我的知乎账号就是助理在操作,她干了啥我都不知道,因为我平时懒得登录,所以在知乎骂我也没啥意义,我压根看不见,你相当于骂了我助理。
公众号大V和微博大V是最值钱的,这里竞争异常激烈,大浪淘沙,百家争鸣,商业价值无穷大。再往后是头条、抖音、B站和凤凰网,这些平台流量大,但层次略低,而知乎大V处在鄙视链的最底层。
纯粹的知乎大V就是普通人,除非是郎朗那种被邀请去开号的,但人家也就是注册个号,根本不说话。公众号和微博就不一样了,上面的大V都是有身份的人,混得如何不用我解释,大家自己去挖。
知乎的科学板块以前很好,现在也沦为中医VS西医,传武VS跆拳道,科学小将VS神棍的战场,成天就是互骂,当一个平台年轻化、娱乐化,它的质量必然滑坡,年轻人只是社会上的韭菜,哪怕是王思聪,亏掉几十亿也不是开玩笑的。
要玩吹牛意淫,知乎er肯定玩不过我这种搞舆论的人,他们只会说: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
更牛逼的会说:谢邀,人在南海,刚下航母。
更更牛逼的会说:谢邀,人在太空,刚下宇宙飞船。
更更更牛逼的会说:谢邀,人在火星,刚下诺亚方舟。
杰哥会说:谢邀,人在秦朝,刚下虫洞。
你看,不就是吹牛吗,美国有什么逼格?去过的人不要太多。
说到底,吹牛的军备竞赛就是知识竞赛,谁的脑洞大,谁的心大,谁就是知乎上的嘴强王者,海贼王路飞的故事殷鉴不远,知乎再这么下去,沦为贴吧是迟早的事。
最后,尊敬的知乎用户们,请别再用东哥、杰克马、思聪,我有一个朋友来鄙视百万年薪了,更别神话中国房价,吹牛之前先问问自己有没有断奶,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现在就知道为什么职场嫌弃应届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