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辰八字

偏偏是大理——2022·洱海论坛中国外文局中外记者团走进大理

发布者:游客网友2022-08-10 15:53:09网络娱乐146次

 

原标题:偏偏是大理——2022·洱海论坛中国外文局中外记者团走进大理

▲8月3日至6日,中国外文局中外记者团走进大理。(摄影/《大理日报》记者李百祥

这个夏天,据说一半中国游客去云南,挤爆了大理。2022年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也即将于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大理举行。为什么偏偏是大理?8月3日至6日,由中国外文局旗下中国网、国际传播发展中心、美洲中心、欧非中心、亚太中心等机构派出的中外记者团走进大理,寻找答案。

▲记者团参访巍山南诏博物馆。(摄影/欧非中心记者 崔小琴)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对此次采访十分肯定,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多民族和谐共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斐然。此次外文局旗下中外媒体记者深入实地、深入乡村、深入基层就此进行了采访调研,了解到大量第一手资料,我们将陆续把此次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形成一系列多媒体作品,为讲好魅力大理和七彩云南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我们的贡献。

历史——在这里,保护古城是第一位的

▲8月3日,记者团第一站探访巍山南诏博物馆。(摄影/《大理日报》记者 李百祥

要深入了解大理,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说起历史上传承了十三代王的南诏王国的发源地,很多人会觉得是大理。但其实大理是南诏王国的新都,它真正的发源地在巍山。现在的巍山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的12个县(市)之一。

▲ 巍山古城拥有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摄影/发展中心 何晶)

8月3日,中外记者们来到了位于巍山的南诏博物馆。据巍山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古城保护专家学者刘喜树介绍,古时的巍山是上古人类的宜居之所,是南诏发祥之地,如今的巍山拥有着隽永深邃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南诏博物馆馆内现有藏品3700 余件,每件文物都隐藏着一个故事,这些被岁月浸润过的民族文化瑰宝,彰显着大理文明的灿烂与悠长。值得一提的是,馆内还专门辟有民族文化陈列区,将白族服饰、白族人民的生活场景生动展示。

中外记者一行在这里感受到了南诏历史的变迁,更感受到了当地人民对于当地历史文化的感情和保护。文华书院也是巍山古城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占地面积约16000 平方米。如今古色古香的文华书院在原有使用功能基础上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策划和业态植入,已经变成了一个创意文化体验的好去处。

▲ 文华书院里的茶艺体验区和茶主题文创产品。

▲ 文华书院已经成了一个创意文化体验的好去处,图为外国记者在体验拓印。(摄影/欧非中心记者 崔小琴)

巍山县的东莲花村始形成于明洪武年间,至今仍完好保存着建于近代的5座碉楼及具有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等式样特点的古民居28院,遗存了厚重的马帮文化。巍山县委宣传部部长陈丽芬介绍称,在我们这里,保护古城、保护文化遗产是第一位的,是一票否决制。

▲ 巍山县的东莲花村始形成于明洪武年间,至今仍完好保存着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等式样特点的古民居,遗存了厚重的马帮文化。(摄影/亚太中心记者 何京盛)

位于大理州剑川县的剑川古城则是高标准地完成了县域多规合一及城市形象空间设计,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剑川古城街区等91处明清古建筑及125个历史建筑实行挂牌保护和建档工作,建成了剑川数字古城三维展示平台,实现互动式古城全景展示。实施古城四网入地,古城水系和智慧消防等基础设施工程,修复了古城四门主要街道和巷道及沿途古桥、古牌坊。

位于大理州剑川县沙溪古镇的先锋沙溪白族书局,旧址是一座粮站旁的烤烟房,目前已成为沙溪的人文地标。有关白族的所有资料,被特别用专柜形式集中。(摄影/欧非中心记者 崔小琴)

国际传播发展中心特约记者应轩冉(英籍)很兴奋,大理不光是历史,还有服饰、美食等等非遗文化都非常有吸引力。外国人对这些都非常感兴趣,很多人都愿意不远万里跑过来。我是英国人,英国没有民族的概念,所以我对中国有这么多的民族融合发展非常感兴趣。 中国网多语部俄文记者维多利亚(白俄罗斯籍)则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最让她感动的是当地政府和民众为保护古城所做出的努力。

传承——传承很重要,传下来再创新

▲ 白族扎染之乡——喜洲镇周城村里的白族扎染技艺传习所。(摄影/亚太中心记者 何京盛)

在距离云南大理古城约20公里处,有一个被称为白族扎染之乡的地方——喜洲镇周城村,扎染技艺是这里家家户户必备的日常手艺。8月5日,中外记者们在这里的白族扎染技艺传习所感受到了白族扎染技艺的魅力。白族扎染技艺是云南省大理地区传统手工印染工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2006年,白族扎染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张斌、张翰敏夫妇从大城市辞职后,回到自家的老宅里创办了大理市蓝续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如今成为白族扎染技艺传习所,不少人慕名前来,体验白族扎染技艺。在张斌看来,扎染作为连续不断传承下来的手艺,是跟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的。蓝白相间的颜色体现的正是白族人温良的性格。

传承很重要,亚太中心媒体融合发展部记者何京盛(日籍)也颇有感触,传承人看到村里的老人一点点逝去,觉得必须要保留这种技艺且传承下来。他就去从村里年长的老人们那里学来这种技艺。欧非中心记者天赐(卢旺达籍)更由此想到了他的家乡,大理丰厚的文化需要传承发展,跟我生长的地方很相似,非常希望大理这方面的经验能对非洲国家有所启发。

▲ 蓝续创始人接受记者团采访(摄影/欧非中心记者 崔小琴)

在这里,他们传承扎染的传统技艺,同时也做创新实验。张斌多次前往浙江、贵州和四川等地学习当地的扎染技艺,融合到白族扎染技艺中。在染料的创新上也不断摸索,到目前为止,在人们经常看到的用板蓝根染出的蓝色之外,还研发了用核桃皮等自然植物染色的五十多种色卡,我们开发了本土的核桃皮染色,色牢度非常高,而且里面有生物碱,可以驱蚊。凭着对染料异常挑剔的选择,以及对染色时间、温度湿度的严格把控,蓝续的产品质量不断提升,最终不断开拓大客户市场。

00:16

▲ 石龙村传承保留的白曲、石龙霸王鞭、乡戏、石宝山歌会都是白族传统文化习俗。(摄影/《大理日报》记者李百祥,视频/亚太中心记者 何京盛)

8月5日,中外记者们在大理州剑川县石龙村看到了一幕极具原生态魅力的白曲表演,两位白曲小演员用白族话唱出白族人民经常哼唱的歌曲,面对着他们,你能感受到一种生命力和简单而又年轻的快乐。11岁的小演员张正宇对记者说,我们这儿的小孩从小都会唱白族调,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就是从小听奶奶唱,我现在自己也喜欢唱。石龙村如今是保留白族传统文化习俗众多、活态传承良好的村落之一,目前村内有各类非遗传承人32 人。

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发源向记者们介绍了下关沱茶的历史。(摄影/发展中心 何晶)

8月6日,中外记者们赴下关沱茶大理银桥新厂区体验沱茶文化。1902 年,喜洲商帮永昌祥迁总号至下关,创制沱茶,称为下关沱茶。云南下关沱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发源向记者们介绍了下关沱茶的历史和下关沱茶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下关沱茶银桥新厂区项目是下关沱茶80 年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里初步建立了清洁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新厂区,实现了下关沱茶生产、研发基地的整体搬迁,为打造云南普洱茶产业基地新标杆、创建大理高原仓普洱茶陈化基地打下坚实基础。

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州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1年1月,大理州被公布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目前,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共有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1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44人,其中国家级12人;有11个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021年1月1日,《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发展——找到大理的未来之路

大理拥有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气候资源和自然美景,灿烂的南诏大理文化、鲜明的白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璀璨的人文景观。而在这些资源禀赋背后,大理人仍然用自己的努力寻找未来的发展之路。

2015年1月20日,总书记在云南大理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时,叮嘱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如今7年过去了,大理州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对洱海保护治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观,举全州之力,按照治湖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的工作思路,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一大批洱海环湖截污治污工程,对洱海保护治理水质提升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努力,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十三五期间,洱海全湖水质累计32个月为Ⅱ类,圆满完成规划的水质目标。2021年,洱海全湖透明度均值为1.78米,水质评价结果为优。

▲ 中外记者采访大庄污水处理厂(摄影/王思婷)

2018 年,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的1806 户居民全部有序腾退。为更好地安置生态搬迁户,大理市规划实施洱海保护生态搬迁1806小镇建设项目。(摄影/亚太中心记者 何京盛)

中外记者们在洱海边采访了大庄污水处理厂,感受洱海生态廊道的风光。现在洱海的水越来越清了,是老百姓现在说得越来越多的话。老百姓的洱海保护意识也非常强,保护工作也是村里的常态化工作。洱滨村村委会副主任李红芳介绍说。大理洱海环湖截污工程项目在环洱海新建了6座下沉式再生水厂,出水达到国家一级A类排放标准;铺设污水管(渠)约231公里,建有污水提升泵站11座等,切实起到阻断污水入湖效果,有效保护洱海,促进洱海水质持续改善。

▲ 云南全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主动发挥重要门户作用。图为记者团参访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摄影/《大理日报》记者李百祥)

8月5日,中外记者一行走在以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以大理剑川古城剑阳楼作为中轴标志性建筑,回顾数千年丝路历史的丝路文化长廊上。长廊地面上,铺装了不同时期的丝路地图地雕和途经的著名古城古国地雕,诠释了当时丝路发展的宏观版图,并通过丝路长廊两侧的历史人物雕像,为游客讲述他们对丝绸之路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2020 年12 月30 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同意在大理州剑川县设立国家方志馆南方丝绸之路分馆,这是国家方志馆在全国设立的第五个分馆,也是全国第一个国际性的方志馆和西南地区第一个国家方志馆分馆。

▲ 馆内用数字化手段重现当年的南方丝绸之路。(视频/发展中心 尹杰)

南方丝绸之路在悠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将沿线地区与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与纽带,让各民族团结一致、融合发展,让沿线的文化、民族、商贸都丰富起来,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生命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所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今,南方丝绸之路方志馆群的建设,是云南在全力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主动发挥重要门户作用,也是我国与周边国家沿着历史足迹,共同延续几千年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的重要宣示。

▲大理市喜洲镇的网红稻田

来源:国际传播发展中心

辑:王利绚

审核:李政波

终审:李建奇

点亮在看,推荐给更多人

  • 相关信息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38113811 38114239 42392083 20833277 32770110 01100110 2022 01042293 22932603 26033459 34594419 44195448 54482590 25904566 45664636 46363054 30545448 54484566'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483714) and MATCH(title) AGAINST('38113811 38114239 42392083 20833277 32770110 01100110 2022 01042293 22932603 26033459 34594419 44195448 54482590 25904566 45664636 46363054 30545448 54484566'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10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