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辰八字

健康科普多“高”才算高血糖?高血糖有啥危害?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怎么管理血糖?

发布者:游客网友2022-06-13 00:58:51网络娱乐54次

 

水果糖分多,吃起来会更美味

然而咱们的血糖高起来,可不是什么好事!

高血糖有啥危害?

多高才算是高血糖?

糖尿病对生活影响有多大?

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

糖尿病是富贵病很难预防?

……

赶紧跟小编一起来了解!

01

高血糖的危害

02

血糖的标准

血糖级别

(糖代谢状态)

空腹血糖

(mmol/L)

糖负荷2小时

血糖(mmol/L)

正常血糖

<6.1

<7.8

空腹血糖受损

6.1~7.0

(包括6.1)

<7.8

糖耐量异常

<7.0

7.8~11.1

(包括7.8)

糖尿病

≥7.0

≥11.1

*如糖化血红蛋白≥6.5%,也需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

专家提醒: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也称为糖尿病前期!虽然还不算糖尿病,但如果不干预,很容易发展成为糖尿病。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高达1.1亿,患病率10.9%,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国家。

03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此外,患者还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作用能力下降。长期的血糖控制不好还会引发诸多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很多,主要可以总结为胰岛素分泌的缺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截至目前,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换言之,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作用下降的机制还未被完全揭示,其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等。

04

糖尿病有什么症状?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口干喝水多、多尿和吃得多,一少主要指体重下降、体力匮乏。1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更为明显,而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起病隐匿且症状不典型,所以经常在很偶然的契机下才能捕获漏网之鱼确诊糖尿病,例如单位体检查血糖发现异常,用眼时视物模糊才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经常皮肤瘙痒经过验血才发现血糖高,发现伤口愈合困难才联想到是不是得糖尿病等等。

糖尿病的发现不容易,发现后若不注意控制血糖,则会引发更多不良后果与并发症,从头到脚来列举:脑血管病变的几率增加、眼底病变乃至致盲风险高、心脏疾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升高、肾病和尿毒症发病率提升、周围神经病变增多、糖尿病足、坏疽和截肢的风险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05

吃糖会得糖尿病吗?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或主食太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是高脂等高热卡食物吃太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所致。因此,盲目地减少乃至不吃主食,改吃蔬菜加肉类的饮食方式是不均衡、不正确的。总体来看,应适度减少高热量、高能量食物的摄入。

06

糖尿病可以预防吗?

答案振奋人心:可以!

一级预防:生活方式的干预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健康饮食和保持运动。糖尿病高危人群应管住嘴、迈开腿,尽可能延缓发病,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二级预防:对已经发病的患者,密切监测血糖,规律就诊,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三级预防:对已患糖尿病且病程较长以及出现了并发症的患者,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延缓并发症进程,减轻致残致死的风险。

原则上,专家建议40岁以上,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积极参与筛查。如果通过家庭血糖检测仪发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糖耐量测试等来确诊是否患有糖尿病。

07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误区

误区1:最贵的药=最好的药?

错!专家提示您,判断降糖药好坏的标准主要在于有效(个体化)、毒副作用低(安全性高)、质优价廉和使用方便等。

误区2:他人用的药=自己也适用?

错!专家提示,用药事关生命安危,请您务必听取医生意见,结合自身病情合理用药。即便是在用药后,医生也会进行长期观察,并根据病情波动进行用药评估并酌情调整。

误区3:吃了药就不用复查了?

错!有的患者自以为久病成良医,吃上降糖药后就以为进入保险箱,常年不复查不随诊,殊不知这其中也暗藏隐患。随着医学科技的日新月异,药物机制和作用机理也与时俱进,请您一定要定期找专科大夫随诊复查、评估病情并调整用药。

08

5个小习惯轻松管理血糖

01 坚持药物治疗

这是管理血糖最基本的措施,切不可随意停用降糖药或减少用药量,以防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发生。

02 血糖监测

规律监测血糖,可以及时发现血糖波动,从而避免高、低血糖导致的急性并发症。口服药治疗患者,建议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2小时血糖。使用基础胰岛素者,建议监测晨起空腹血糖;预混胰岛素治疗者,建议监测晨起空腹和晚餐前血糖。一般来说,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 mmol/L,餐后血糖控制在

03 合理饮食

糖友们要做到饮食与运动平衡,保持血糖稳定。每餐比平时酌情减少主食量5%~10%,尽量保证奶类及豆类的摄入,可适当增加鱼禽等优质蛋白质和蔬菜的摄入,减少肥肉和加工肉制品的摄入。注意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先喝汤(尽量少喝),后吃蔬菜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最后吃主食。此外还建议每日饮水1500~1700ml,提倡饮用白开水、淡茶水,限制饮酒。

04 运动锻炼

规律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体成分及生活质量,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且对糖尿病高危人群一级预防效果显著。建议减少久坐静坐时间,将有益的体育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例如原地踏步、八段锦、太极拳或瑜伽等中低强度的运动。

05 保持良好心态

过度压抑、焦虑、烦躁会引起血糖升高,长期情绪波动过大的患者血糖控制难度及并发症发生风险均增加。而健康的心理以及充足的睡眠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减少病毒感染的机会,对血糖稳定很重要。建议糖尿病患者规律作息,保持心情愉悦,有问题及时咨询医生,获得专业指导和情感支持。

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或高渗的信号,比如明显乏力、口渴多饮、多尿、体重减轻、食欲差、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有烂苹果味,出现皮肤干燥、眼球下陷等严重失水现象,以及幻觉、烦躁、淡漠或嗜睡等精神症状,需立刻就医诊治。

  • 相关信息
SQL Error: select id,classid,MATCH(title) AGAINST('29013121 31213138 31383853 38532264 22640116 01162463 24630117 01171837 18374367 43672463 24634910 49104439 44390331 03312463 24634910 49104439 44395148 51484122 41224603 46032606 26060331 03311952' IN BOOLEAN MODE) as jhc from ***_enewssearchall where (id<>481455) and MATCH(title) AGAINST('29013121 31213138 31383853 38532264 22640116 01162463 24630117 01171837 18374367 43672463 24634910 49104439 44390331 03312463 24634910 49104439 44395148 51484122 41224603 46032606 26060331 03311952' IN BOOLEAN MODE) order by jhc desc,infotime desc limit 0, 10
  •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